30歲不成功就沒戲?近9成人坦言這給青年很大壓力

CFP供圖

    75.9%受訪者認為“萬事趁早”心理源于社會浮躁焦慮之風

  出名趁早、賺錢趁早、結婚趁早、買房趁早、升職趁早……眼下,越來越多的人生怕落在別人後面。網上甚至流傳一句話,“到30歲還不成功,你就沒希望了!”這讓不少年輕人感到焦慮。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075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3.3%的受訪者感覺當下青年急于成功的心理較為普遍。受訪者中,70後佔35.0%,80後佔47.5%。

  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急于求成

  “網上流行一句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北京80後白領小韓說,這是一種普遍的焦慮感,如果一個人到30歲還沒取得太多成績,很可能是一生碌碌無為直到退休。

  湖南邵陽新邵縣一中圖書館職工周竑說,現在媒體經常炒作“少年成功”的案例,有一本書就叫《成功要趁早——教你30歲前如何掙夠500萬》。這似乎在告訴當下青年,要趕緊上名校、賺大錢、抓權力,這樣才是成功。

  “趁早”心理在哪些地方表現得最為明顯?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賺錢”(75.7%)、“出名”(49.5%)、“買房”(52.1%)。其他還有:升職(50.2%)、結婚(31.8%)、生子(23.1%)等。

  北京某民營企業職員周倩,最近總不敢接家裏打來的電話,因為被催得太緊。回望自己近30年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是母親給“催”成的。上學時,母親催著周倩讀書考大學,拒絕一切興趣愛好;大學畢業,母親又催著找份體面工作;進入職場,又催著找對象,趕緊結婚;今年是龍年,母親就常常打來電話,催她要一個“龍寶寶”。

  “只要通電話,就是談生孩子的話題,理由是人家都生‘龍寶寶’了。這究竟是我的人生,還是別人的人生?”周倩說。

  復旦大學心理學係主任孫時進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從心理學觀點看,一個人的童年對之後人格的形成影響最大。當下青年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是在緊迫感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所受的童年教育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同時,一些家長也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擔心與不安全感賦予孩子。

  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谷迎春表示,產生“萬事趁早”心理的重要原因是“社會轉型期,全民大浮躁”。如今的輿論塑造的參照係多有偏頗,成功總是與金錢、權力、名氣、地位等因素挂鉤。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係副教授管健指出,現在的社會體制,更多只獎賞一些短期行為。“十年磨一劍”不被肯定,“一年磨一把刀”的人卻更易獲得認可。個體在環境中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急于求成,希望快速獲得物質利益與社會地位。

  調查顯示,青年產生“萬事趁早”心理的首要原因是“社會存在浮躁焦慮之風”(75.9%),其次是“來自于父輩及同齡人的壓力”(54.8%),排在第三位的是“盲目跟從單一的價值觀”(48.4%)。

  54%的人認為青年萬事趁早是一種透支未來的行為

  “萬事趁早”的心理會產生哪些問題?75.0%的人覺得會使人們更加急功近利;69.0%的人認為會增加社會中的浮躁之氣;65.5%的人選擇會讓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更加泛濫; 55.6%的人指出會讓成功標準越來越單一。

  孫時進認為,獨生子女是一個成就動機比較強的群體,他們帶著父母乃至整個家庭的期望去工作生活,這就導致了他們想要立即成功得到認可。但是,如果缺乏夯實的基礎,個體就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遭遇挫折與打擊,承受更強的受挫感與無力感,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谷迎春指出,這會使青年心態浮躁,很難靜下心來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會變得更加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所謂的怨婦心理、拼爹現象、造假行為、厚黑學橫行等,都是這種心理的產物。”

  調查中,54.0%的人認為,青年萬事趁早,急于成功是一種透支未來的行為。

  “我認為這將使整個社會缺乏創造力與活力。”管健表示,很多青年會產生重量不重質的問題。在學術界,學者們不會花幾十年去完成一本著作,而是趕著一年要出一本書。在技術方面,每年都可能有小發明,卻不會有大創造。長遠來看,國家的整體發展就將建構在一個不厚實的基礎之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調查中,88.2%的受訪者坦言,當下流行的“30歲不成功就沒希望”的觀點,給青年帶來很大壓力。

  對于 “30歲不成功就沒希望”的觀點,65.9%的人表示反對,14.4%的人表示讚成,還有19.7%的人表示不好說。

  那麼,什麼年齡成功最合適?調查中,64.3%的人首選“30~40歲”;28.5%的人認為是“40~50歲”;11.3 %的人選擇“18~30歲”;3.9%的人選擇“50~60歲”。還有16.1%的人表示“什麼年齡都可以”。

  53.1%的人認為社會應形成多元的成功標準

  青年該如何應對“萬事趁早”的焦慮感?66.2%的人希望青年獨立思考,不要盲目從眾;63.5%的人建議青年堅持走自己認為正確的路。

  “年輕就是資本,無需焦慮也無需自卑。”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城郊中學職工劉磊說,要堅信每個人的潛力都是巨大的。無論做什麼事,都貴在堅持。

  孫時進表示,在這種浮躁之風中,青年學會認識自我非常重要。首先要問自己:“我為什麼不可以慢一點兒?人生就像長跑,現在所遭遇的一切,真像想象得那樣可怕嗎?”然後,帶著自省的精神去思考,敢于堅持自己的決定。

  調查中,57.9%的人希望社會環境對青年更寬容,讓青年輕松自由地成長;50.7%的人期待媒體正確引導,對“少年得志”的事件應理性報道。

  “現在很多家長實際上是泯滅了青少年的潛質,也耽誤了他們的前程。”孫時進說,家長真正應該給予孩子的,是穩定、安全、淡定的心態。常言道,“兒孫自有兒孫福”。開明的家長,要對孩子寬容、理解與支持,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規劃他們。

  管健則建議改進社會獎賞機制,應該從鼓勵長遠規劃的角度去改進,讓青年能大膽地邁開腳步,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谷迎春呼吁,大眾媒體應該肩負更多社會責任,弱化淡化一些“少年得志”的事件。同時要更注重宣傳,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成功人士是如何克服困難、渡過難關的。

  調查中,53.1%的人認為社會應形成多元的成功標準。

  判斷成功的標準到底應該是什麼?調查顯示,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實現自我價值”(76.2%)、“家庭美滿”(60.9%)。

  接下來才是:有社會地位(44.9%)、賺到足夠的錢(42.3%)、有房有車(30.4%)、結婚生子(22.5%)、有權力(19.7%)、出名(12.0%)。

  實習生 洪欣宜 本報記者 黃衝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