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中國人幸福觀專家稱單純GDP帶不來幸福感

  編者按:近日中央電視臺《走基層·百姓心聲》對於基層民眾“你幸福嗎?”的調查採訪使“幸福”成了媒體的熱門詞彙,引發當代中國人對幸福的深入思考。“你幸福嗎?”一個簡單的問句背後蘊含著一個普通中國人對於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自然環境等方方面面的感受和體會。最近,關於“幸福感”和“幸福指數”的調查和排名層出不窮,這些調查或來自官方、或來自學界、或來自企業,但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那就是當代的中國人。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人民物質生活水準大為提高,伴隨而來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遷對當代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幸福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人產生了新的選擇困惑和幸福困惑;當前世界各國在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將注意力轉向國民幸福問題,中國政府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也不斷加強,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曾經指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將提升國民的幸福感作為一項涉及民生的重要工作。今天重提中國人的幸福觀,既是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也是黨和政府關注民生的新表現。

  日前,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和歐美同學會建言獻策委員會、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探討當代中國人幸福觀的特點、變遷、影響因素及社會意義,為中國國民幸福體系的建設和實現社會和諧與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意見。

  政府為啥關注幸福感

  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教授,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心理學系終身教授):

  提升國民的幸福感應該是中國政府一個比較新的發展理念,這個理念以前提得很少,但從2007年開始不斷見諸我們國家的一些大政方針以及政策工作報告。政府和社會對這個方面的認識越來越多,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它不光是一個民生建設和政策的問題,也涉及到文化、心理、法制、制度等各個方面。這個問題應該是我們社會現在面臨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也是政府越來越關心的一個問題。

  我們社會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現象、新問題,影響到中國人民的幸福感,這個問題不是體制的問題,也不是我們中國人獨有的問題,而是社會發展的規律問題。這個規律有人稱之為現代化的問題。現代化除了資源短缺、環境破壞,還有心理問題,也叫“3000美金的心理閾限”——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的。“3000美金”就是一個現代化的標誌,我們中國進入現代化是2008年,正好每人平均GDP是3400美金,美國是1962年進入的,英國是1968年,法國是1972年。

  現代化問題出現的第一個標誌是心理問題取代心血管疾病成為健康第一大殺手;第二個標誌是社會身份認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以前是衣食住行的小康水準的問題,在到了3000美金以後國家開始關注“我是誰”這樣的身份問題,緊跟身份問題之後,民族衝突和宗教衝突就會顯現,國家間的競爭、國際人心的變化就會出來。美國在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發生,大概花了15年的時間才把這個社會的心態變得理性和諧,中國也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在美國,1960年肯尼迪當選總統,恰逢現代化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他成為第一個邀請心理學家做國策顧問的美國總統,而現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有29位心理學家顧問。所以利用心理科學來管理國家是美國總統的治國秘密,這是時代週刊2009年4月2日揭露出來的一個事實。但是我們國家只請一些經濟學家做顧問,這就是有偏差的地方。

  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國近年來一直提倡創新理念。而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在積極幸福的情況下才更易發揮創新思想,有積極幸福心緒的人才更有創意和思路,所以創新和幸福是未來政府發展的兩個重要的智囊。我們中國下一步發展只能走幸福和創新的路,沒有別的路可走,這是幾十年現代化國家發展路徑指出來的基本方向。

1 2 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