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金錢能買來幸福嗎?


金錢和幸福方程 (圖片來源:網路)

【希望之聲11月15日訊】(編譯:洪微)金錢能買來幸福嗎?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年中,經濟學家一直在深入研究整個國家的收入和幸福之間的聯繫,心理學家也針對個體開展探討,試圖了解金錢如何讓我們運行。

乍看之下,研究結果似乎有點明顯:從廣義上說,高收入者比那些在生活線上掙扎的人是更快樂。不過進一步深究,研究人員們卻發現了很多令人驚訝的結果。

總之,這項最新的研究表明,財富本身並不能保證一個良好的生活。比高收入更重要的是人們如何花錢。舉例來說,捐錢總是讓人更快樂。當人把錢用在自己身上時,花在旅遊等經歷比購買物質產品會讓人快樂更多。

下面的最新研究結果告訴人們如何能做出更明智的消費選擇,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經歷的價值超出你的想像

舊金山州立大學(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心理學副教授瑞安·豪威爾(Ryan Howell )被一個難題困擾。在過去10年中的大量研究表明,生活經歷比物質上的東西讓我們更持久的快樂,但人們還是經常否定自己的經歷,優先購買物質產品。

因此,豪威爾教授決定看看是怎麼回事。他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發現,人們認為購買物質產品提供更好的價值,因為經歷是短暫的,而物質產品使用壽命更長。所以,儘管他們會偶爾揮霍,去度假或看演唱會門,當他們計較開銷時,會堅持物質產品。但事實上,豪威爾教授發現,當人們回過頭看他們的購買時,往往會意識到經歷反而提供了更好的價值。

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心理學教授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達到了類似的結論。 “人們常常做出理性的計算:我的金錢有限,我可以去那裡,或者我可以擁有這個。如果我去那裡(旅遊),挺好的,但很快就結束了。如果我買這個東西,至少我會永遠擁有它。這在事實上屬實,但心理上未必是這樣。我們在適應物質財富。“

這種“享樂適應”的過程讓購買幸福變的困難。新的裙子或高級汽車會帶來短暫的快感,但我們很快就會想當然。

季洛維奇教授認為,經歷往往滿足我們更多的潛在心理需求。經歷可以與其他人共享,給我們更大的親密感和認同感。如果你爬喜馬拉雅山,你會永遠記得和談論這個經歷。但是你喜歡的小玩意可能早就不知去向。

不要適應購買

擁有的東西更多並不能總讓我們欣喜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我們會適應物品。 “人類總是很快的習慣生活上的改變,特別是積極的改變。”加州河濱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心理學教授索尼婭·呂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解釋,如果收入增加,你的購買期望也上升了。可能你在一個新的居民區買了更大的房子,你的鄰居也更富有,你開始想要更多。於是你想到去買可以帶來享樂的跑步機。

想阻止或減緩這一切發生將是一個挑戰。一種方法是有意識地努力珍惜和感激你所擁有的。適應的過程,畢竟,適應過程來自理所當然的認為自己應該擁有這一切。這樣你就可以通過提醒自己為什麼珍惜你所擁有的減緩適應的過程。

這甚至可能意味著需要在一段時間內放棄自己的擁有,或是與他人分享。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心理學副教授伊麗莎白·鄧恩(Elizabeth Dunn)最近進行了一大包巧克力的實驗。她讓一些人帶一大包巧克力回家,告訴第一組人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第二組人被禁止吃巧克力,第三組可以選擇吃多少。

結果呢?被禁止吃巧克力的人比其他兩組人更能享受他們的下一個巧克力棒。 鄧恩教授認為,暫時的放棄實際上可以保持我們的享受能力。

贈予他人

鄧恩教授的一系列研究還發現,雖然賺取更多錢往往能提高我們的幸福感,但是捐贈卻讓我們更快樂。她在校園內派發現金給學生,並告訴一些學生把錢花在自己身上,另一部分學生把錢用在別人身上。那些為其他人花錢的學生更快樂。

鄧恩教授在世界各地的其它國家多次重複該實驗,並且延伸實驗,調查人們在使用自己的錢而不是由她給予的免費的錢時是否仍然高興。她發現,在不同的國家如加拿大,南非和烏干達,捐贈金錢讓人們更快樂。即使有的人相對較窮,在送出自己的錢後依舊是開心的。

她還與經濟學家共同分析來自100個國家的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數據(Gallup World Poll,),並發現捐錢給慈善機構的人更快樂,這在窮國和富國是一致的。

鄧恩教授表示,如果你能看到你的錢讓別人的生活有所不同,它會使你快樂,即使你給的數額是相當有限的。

買時間

同樣重要的是,要考慮到你的購買會影響你的時間是如何度過的。郊區的大房子似乎是一個不錯的主意,但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一項研究發現,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通勤時間長的人總體生活滿意度較低。他們計算出一小時通勤增加的痛苦需要40%的加薪才能抵消。

鄧恩教授建議,用錢買更好的時間。與其為了兩個小時上下班的通勤購買帶有加熱座椅的高級轎車,不如在離工作近的地方買房子,這樣就可以多出一個小時與孩子在公園周圍踢球。

不過,雖然購買時間是不錯的辦法,把時間明碼標價未必是一個好主意。在另一個正在進行的研究中,鄧恩教授發現,當人們認為自己的時間是金錢時,這使得他們不太可能在沒有經濟補償的事情上花哪怕是一點點的時間。 “把時間當成金錢可能會有一些破壞性的後果。”鄧恩教授補充道。

錢只在一定程度上帶來幸福

閱讀這些研究成果時,要切記幸福感分為兩部分:評價值(evaluative)和情感值(affective),兩者合二為一才是真正的幸福。但只有其中之一會隨著金錢的增加而改善,另一部分在達到一個點後就不會再變化了。

呂波密斯基教授(Prof. Lyubomirsky )將“評價”定義為“一種你的生活是美好的感覺——你滿意你的生活,你在向你的人生目標邁進。” 而“情感”則是你多久會有積極的情緒,如喜悅,慈愛和平靜。呂波密斯基教授解釋,一個人可能會滿意自己整體的生活,但未必會真正的開心。當然,快樂的人也會有負面的情緒,只是沒有那麼頻繁。所以幸福必須有兩個組成部分。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也發現,當一個家庭年收入達到了約7.5萬美元後,他們幸福感中的情感值不會再隨之繼續上升。

不要預支

最後,雖然許多研究在這一領域討論的是花錢而不是儲蓄,研究人員認為,超過消費能力的開銷會導致苦難。滿足基本需求同時經濟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季洛維奇教授補充解釋,雖然他的研究表明生活經歷比物質產品給予人們更多的幸福感,人們還是應該首先購買生活必須品。他的研究結果是針對廣泛的收入水平和人口群體而言的,對於低收入人群來說未必成立。

總而言之:如果你沒有太多的錢,有一些額外的錢是有幫助的,因為你有更多的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滿足。當你積累到一定程度的財富時,你會發現越來越難以“購買”更多的幸福。

責編:唐寧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