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還:如何提升八卦的水準?

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是心理學家。他將過去四十年的研究總結成一本書,十月出版,已入選紐約時報與經濟學人的今年最佳圖書榜。卡尼曼說他寫這本書,預設的讀者是在辦公室茶水間交換八卦的人。卡尼曼期盼,他們讀過書之後,八卦的品質、內容會提升。也就是說,對別人的判斷與選擇,能做出更有見地的評論。

卡尼曼這麼在意八卦,就非常有見地。他認為,我們喜愛八卦,只因批評別人容易,質疑自己的信念與需求就難了。愈是需要這麼做的時候愈難。誰想跟自己過不去呢?因此我們需要他山之石:別人對我們的八卦是現成的他山之石。要是同事、損友、甚至敵人對我們的八卦,都是有見地的評論,我們必能受益。這個發展還會促進自我批評:在做判斷與選擇的時候,非得考慮可能的八卦不可。因此,提升八卦的品質與內容,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由於卡尼曼討論的主題之一是「直覺的偏見」,他對這本書的期許,不能說陳義過高。因為揭露偏見有助於追求真相。要是大家都實事求是,八卦未必會變成清議,仍然可以是大家都愛死了的娛樂。例如大家都喜愛「巧婦常伴拙夫眠」這個話題,幸災樂禍地愈談愈起勁,只為了心裡饒不了妒嫉的對象。很少人察覺這不過是人類處境中的常態,就像龍不見得生龍、鳳也未必生鳳、老鼠生兒竟不打洞—都屬於統計學的回歸現象;回歸常態。

既然事情總會回歸常態,我們可以預測:這次考試成績特別好的同學,下次往往退步;特別差的同學,下次會進步。因為任何行動的結果都包括人事與運氣兩個成分。考試成績反映的是學生的資質、用功等份內之事,以及運氣。回歸原理讓我們合理預測:表現異常的好與壞,出自運氣的比重較大。

然而我們對於回歸實在太陌生了,即使發現了它,也可能認不出來。卡尼曼遇見過一位飛行教官,他從教學經驗中歸納出了回歸現象:這次降落非常完美的學員,下次會退步;反之亦然。但是他不知道那是回歸現象。他說,每次他都會特別稱讚完美的表現,斥責奇糟無比的表現,結果受讚美的學員退步,受斥責的卻進步了。結論:獎無用,罰有功—與心理學家的常識正相反。

卡尼曼的睿見是:我們的直覺有偏見,不是「非理性」因素的干擾造成的,如情緒,而是那些直覺來自有盲點的簡易法則。「相似」就是個實用的簡易法則:由一組資料得出的結論,會反映資料的特徵。教官因此相信贊美的結果應該反映贊美的本質,如優越的表現。而學員卻退步了。教官要是知道自己發現的其實是回歸現象,就會明白那是無關獎懲的自然趨勢。硬要將獎懲與成績拉上關係,才會將自己逼入違反常識的牆角。

卡尼曼提醒我們,不疑處有疑的後果,可能不只是違反常識,或製造沒見識的八卦而已。要是認不出回歸現象,日常經驗就會充斥著讓我們同情這位飛行教官的機會:因懲罰(別人)而受獎勵,因獎勵(別人)而受懲罰。那會是什麼樣的世界?

無奈只有在意「理性」的人才會致力於消弭偏見。在日常心理中,非理性力量的強大程度,會比卡尼曼揭露的偏見小嗎?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