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心理輔導 – 基督新報


舊約出埃及記十八章19節:「……我為你出個主意(counsel)。願神與你同在。」以及新約的啟示錄三章18節記載:「我勸(counsel)你向我買火煉的金子,叫你富足。」在聖經中counsel這一字曾經在不同的經文共出現五十六次之多。最早是德國神學家施得爾(C.T.Seidel)十八世紀中葉首先用「教牧神學」一詞,大約經過了一百七十多年,美國的布伊申(Anton T. Boisen)所著的「內心世界的探討」一書中曾敘述他深戀一女士而未獲其芳心,以至在一九二零年與一九二一年之間曾兩次進精神病院治療。第一次住了三個星期。第二次住了十個星期。一九二五年他成為州立醫院的第一個院牧。自此以後,「心理協談」就逐漸成為有系統並有臨床經驗的一門學問了。

一九七七年,美國長老會總會以及神學院與研究院開始發展「心理協談」的博士學位。今日華人教會似乎很少人注意這一方面的發展,而享用「心理協談」這一把新的鑰匙。

「救恩」或「拯救」一詞根據羅賓遜(H. Wheele Robinson)的研究,把名詞(Soteria)及動詞(SOZO)在新約中共出現一五一次。其中有十六次與疾病或被鬼附着中釋放出來有關。羅氏認為「拯救含有恢復健康之意。」耶利米先知說:「……你們被道的兒女啊,回來吧。我要醫治你們背道的病。」(耶3:22)彼得訓勉信徒:「因基督也為我們受過苦,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跟隨祂的腳踨行……。因祂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彼前2:21、24)由這段經文中可以窺見「認罪蒙治」的道理,與今日「心理協談」是一脈相通的。

普林斯頓神學院教授立斯理博士所著的《救恩與健康》更強調了這一點。一九八四年,「協談原理」有了新的發展。卓查理(Charies Ceskin)在所著的「生動的人生文獻」主張以釋經方法應用在協談原理上。世俗的協談原理,只能用來協助教牧人員,使其能產生更好的效果。一是金當諾(Donald Capps)在他所著的「教牧關懷與釋經學」一書內主張用釋經的方法處理教牧關懷。他們對「協談原理」可說有異曲同工之妙。卓氏認為:「教牧心理輔導不但是在神學世界上的一個很重要的窗戶,並且是基督徒見證的一個最佳神學方式。」

在馬納哥(Frank B. Minirth)所著的一書中,他根據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14節:「我們又勸弟兄們要警戒不守規矩的人,勉勵灰心的人,扶助軟弱的人,也要向眾人忍耐。」中的五個動詞,來對「輔導原理」進行深入反思。

1,該經文中的「勸」字是勸告或懇求的意思,不是高高在上的對人說,乃是要謙卑並合乎中道。2,第二個動詞是「警戒」,它含有安慰和規勸之意。3,「勉勵」是鼓勵或勸告的意思。4,「扶助」在經文中有發生興趣或堅持的含義。5,「忍耐」有容忍、寬容之意。

該書主要的意思就是要信徒的靈命有全面的健全發展。他們認為牧師大多注重宣教方面的事工,而忽略了對信徒在情緒、心理、物質及環境這些方面的輔導與訓練。甚至有的人因為現實與理想不平衡而精神崩潰。我在台灣時,認識有一位青年大學畢業時是第一名,可是來到美國留學之後的一、兩年卻被迫返台,再見他時發現他坐在輪椅上,原來過重的壓力使他精神不堪負擔而終於崩潰了。

今日你在紐約街頭,可以看見好些自言自語的人。在心理學上,這些叫self-talking。有的人面部精神緊張,無非是有stress的緣故。還有飲食不節制所造成的大胖子……。這些人都需要「心理輔導」來解開他們心理上的「死結」。基督教的心理輔導是以聖經為基礎而採用世俗心理學與神學結合在一起,來栽培成有健全人格的基督徒。若是都以宣教方式而忽略「心理輔導」是很難達到這一目標的。正因為有這一需要,今日美國的大學、大公司、大醫院、大教會以及教會機構都有專人任「心理協談」。中國古人說:「預防勝於治療」。在這二十一世紀的華人教會應該迎頭趕上,注意這方面發展,並享用「心理輔導」這一把新的鑰匙來開啟信徒心裏的門,並服務社區,來建立「現代化」的教會。

*****
作者:俞敬群牧師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