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萊攝影課教我最重要的事:原來,一個好的攝影師需要大量的閱讀

作者:Sandy(2014年夏天赴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進修社會心理學與進階攝影。一個人50天內走訪美國東西岸9個州、超過3000英哩自駕旅程,更遠赴阿拉斯加極圈進行極光、冰河拍攝。目前旅居美國各地從事攝影創作。)

修課之初

我在柏克萊修了兩門課:社會心理學及進階攝影。

「社會心理學」五個字看起來很正常,跟「柏克萊」三個字放在一起完全無違和感。

可是「進階攝影」呢?

老實說我當時很害怕,很害怕帶著這樣的標籤回到升學考試主導的台灣會被恥笑。也多次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如果繼續乖乖的唸會計,好像會過著比較有保障的人生,或者說當「柏克萊」+「會計」+「社會心理學」這三個標籤放在一起,聽起來會比較厲害。

還好,最後,我還是勇敢地推開了那棟系館的門。

教室外的女人

記得第一次上課,我帶著手抄的教室位置來到Kroeber Hall。長廊上有個女人坐在一張椅子上好像也在等著進教室。我走近她時,她突然問我:「妳修哪門課?」

我說:「進階攝影。」

她說:「喔,那是我的課。妳好,我叫潔西卡.韓琦,叫我潔西卡就行了。」

老實說我當時以為自己聽錯了,因為眼前這個自稱是老師的人,看起來大概26、27歲。

我表明自己是選了會計,但是一直對攝影有很大的興趣,希望能夠先來聽一堂課試試看。我畢恭畢敬的,反倒是潔西卡問都沒問就直接帶著我選了一台iMac坐下來,要我給她我的email。

當她看到我留下的是Gmail時,竟然問我是不是來自台灣。接著開始跟我聊了許多台灣跟大陸的差異,我也默默地補充說:「我們不只可以用Google,還可以用Facebook喔!」

那段小小的談話卻成了我的定心丸,我沒有想到竟然有美國老師對台灣這麼了解,而那也成了我覺得修這門課的原因。

因為好的攝影,往往脫離不了攝影師的成長背景。

同學上課展示自己驚人的作品:槍、吸毒與裸照

望一望這個班上的同學,大概只有15個人,但是各種年紀、族裔都有。上課第二天老師請大家帶自己以前的作品來展示。

一開始作品都滿正常的,看得出來都是有點美術天分的人的作品。但其中一位叫做珍妮佛的同學,卻大方的展示出一系列以她本人、先生與女兒為模特兒的黑白作品。內容有在浴缸中施打毒品、持槍對準鏡頭,以及她與先生的裸照。

聽了她的解說後才知道原來這些作品代表著她荒誕的過去。現在她用攝影呈現出來,希望讓人明白這些事情的可怕。

The War by Sandy

顛覆對攝影想像的第一次專題作業

柏克萊的暑期課程是一般學期進度的三倍速度,因此到美國的第一個周末,就迎來了第一次作業。

主題是Still Life Photography 靜物攝影。

「天哪這什麼鬼?」我內心不斷OS著。

過去我認知中的攝影就只有兩種:風景與人像,我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有一種叫藝術攝影。

苦思許久,唯一想到的只有以前畫素描擺在桌上的那些水果。

那時剛到美國,還沒適應高物價,只好和香港同學在超商晃呀晃的比價比半天,最後買了幾個彩色軟糖豆。為了省錢,就把行李箱的家當全部翻出來看有哪些能當素材。

然後找到一隻高跟鞋。

因為沒什麼靈感,所以打燈就隨便打一打,看似專業,實際上卻草草結束了第一次拍攝作業。

沒想到隔一周來上課,看到同學的作品各個展現出各種創意,有人利用鏡像折射來拍靜物攝影,有人則用芭比娃娃擔任照片主角,拍出具有性暗示主題的照片。

總之,看完他們的照片,輪到我時,不知怎麼的覺得自己的作品很丟臉。

而這也是我第一次體會到東西方教育的差異:我們太習慣老師把作業規定得很仔細,只要符合規定,就能拿高分。這造成了當沒有任何規定時,學生竟然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然而更令人訝異的東西方教室差異還在後頭。

看在我眼裡,我的作品是最沒有發展性的,但是,每個同學卻都提出了我沒看到的優點,然後鼓勵我。

原來,我也可以成為攝影師。

攝影,絕對不是按快門而已

這門課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它讓我認清了一件事:一個好的攝影師是需要大量閱讀的。

大量閱讀包含閱讀文字書籍,以及閱讀其他攝影師的作品。

客座講者

短短的暑期課程,邀請了三位風格差異極大的客座講者,從素人、職業藝術家到教授都有。

我印象深刻的有兩位Alyse Emdur和Ken Light。Emdur做了一個很酷的Project,她去美國各地的監獄幫囚犯拍照,並與囚犯當筆友,最後獲得英國一家出版社的青睞,出版了一本名為《Prison Landscapes》的攝影書。

與Alyse Emdur合影

Ken Light則是柏克萊新聞系的教授,從一張美國學運的照片登上各大報紙開始發跡,自此之後開始攝影師這條路。我永遠記得Light來演講的那次,僅僅15個人的班上,竟然會後發問了快一小時不間斷,Light當然也非常有耐心,而且幽默的回答每個問題。

因為台灣今年的學運,我向他請教了一些社會運動攝影師如何保持中立客觀的問題,同時也問他當年那張照片有沒有讓他賺到錢。印象深刻的是,他問我叫什麼名字,接著整場演講,幽默地重複那句:”Sandy, I did get paid.”

與Ken Light合影

參訪藝廊

參訪藝廊也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課程中我們共到舊金山參訪了3間藝廊。這個學習方式影響我很深,後來我自己假日有空時,也常常會往藝廊跑。在美國各地旅居,也一定會去參訪當地的藝術館,迄今已參訪過舊金山迪揚博物館、波特蘭美術館、西雅圖美術館、奇胡立玻璃花園、阿拉斯加的安克拉治原住民文物館,以及芝加哥藝術學院。

《論攝影》

在我心中,攝影純粹是一門與圖像有關的學問。而這個想法,在我讀了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論攝影》(On Photograohy)後,完全顛覆了。

桑塔格被譽為美國最有智慧的女人之一。在她的短篇論文《論攝影》裡,就探討許多攝影與道德的界線。

裡面有許多我過去拍照未曾想過的議題,但也有許多不能苟同的地方。

我想,桑塔格要是出身在這個有Facebook、Instagram和智慧型手機幫助下,每秒產出幾萬張相片的世界,可能會昏倒吧。

看見自己的進步

在這樣有系統的學習下,不斷地接觸同班同學高張力的創作,終於在一個月後的第二、三次發表中,看見自己的進步。

第二次的主題是Photography and Narrative,雖然照片成功引起同學們的好奇心,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於此同時,我也開始面臨了風格的抉擇。

到現在我還是常常問自己:「我是個好的彩色攝影師嗎?」

評論與指教

柏克萊提供了非常棒的學習環境,我們有一間專屬的Critique Room。每個專題之後,同學們要把自己的作品以任何形式釘在牆上發表。

Critique Room

評論的進行有非常多種方式,潔西卡引導的方式是分為四輪。

第一輪稱為Description,也就是僅僅針對你看到什麼來討論,比如說:「這是黑白系列照」、「主角都是女的」、「穿的衣服都不一樣」。雖然第一輪看似很像在講廢話,可是在聽別人的廢話時,往往會發現自己觀察力的不足。

第二輪稱為Interpretation,也就是你對於這個作品的解讀。例如:「我覺得這張照應該是在記錄模特兒的日常生活。」

第三輪則是由攝影師本身出來真相大白,告訴大家自己的創作主題、靈感為何。

最後第四輪則是請同學提出,如果今天要延續這個系列作品,怎麼拍會更好。

重新定義「老師」的價值

這篇文章裡一直直呼我的老師潔西卡,不是我沒禮貌,而是潔西卡不喜歡我們幾個亞洲同學稱她為「老師」。

攝影/美學這門學問,不是按照年紀或是位階來決定誰比較厲害。

東西方教育很不一樣,老師不是一個指揮者,也不完全是一個知識傳遞者。很多時候,她們會大方承認自己真的不知道,但是一定會去查證。針對他們的專業,則依然傾囊相授。

那不會的時候怎麼辦?自己想辦法學!

在我們平日的課堂,潔西卡是不會教我們Photoshop跟Adobe Bridge的,相反的,她會告訴你哪裡可以學到這些知識,你得在課餘時間自己準備好自己。

一萬小時的練習,是成為專家的必經之路

除了三次專題之外,潔西卡建議我們每個人每周要拍一百張照片。因為所有大師之作,正是在那一次又一次的快門試驗中誕生。

課程結束了,攝影師的路才正要開始

我記得最後一次上課是去舊金山的藝廊參訪,那天也是我的生日,在地鐵站道別時我問「韓琦教授」能不能和壽星合照一張,她很爽快的答應了。但是地鐵裡非常昏暗,於是她說了一句至今還令我印象深刻的話:

「現在,妳已經是個攝影師了,那麼我該站在哪裡?」

本文發表於作者部落格:20 SOMETHING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



-->

• Adobe Bridge• Critique Room• Description• Interpretation• Kroeber Hall• On Photograohy• Photography and Narrative• photoshop• Prison Landscapes• Project• Still Life Photography• Susan Sontag• UC Berkeley• 一萬小時• 人像• 作品• 作業• 創作• 博物館• 台灣• 吸毒• 囚犯• 圖像• 大師• 學運• 客座講者• 專家• 專業• 專題• 彩色攝影• 快門• 攝影• 攝影師• 教授• 教育• 暑期課程• 會計• 東方• 柏克萊• 槍• 模特兒• 演講• 照片• 監獄• 社會心理學• 社會運動• 素人• 美國• 美學• 美術館• 老師• 舊金山• 藝廊• 藝術家• 藝術攝影• 蘇珊.桑塔格• 裸照• 西方• 觀察力• 解讀• 評論• 論攝影• 議題• 進階攝影• 閱讀• 靈感• 靜物攝影• 風景• 風格

馬總統遭《被出賣的台灣》擊中 學生:台灣要走民主自決

蘇格蘭「廢材」藝術家的展覽、烏克蘭夫妻的蜜月旅行,誰的夢想「故事」能說服你掏錢?

我的百大推薦必讀書單:一生的讀書計劃

打破行動裝置獨霸藩籬,智慧電視聚焦新定義-「Life+ screen」VIERA ,給您新生活提案

Open bundled references in tabs: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