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樂吧^_^

除了邁可.桑德爾(Michael Sandel)「正義」(Justice)課,哈佛大學還有超受歡迎的課程,是由心理學家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在哈佛大學所開設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和「領導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Leadership)課。「正向心理學」課,從原本只有八人選修(後來兩人退選),三年後選修人數多達855人,成為哈佛選修人數最多的一門課。這兩門 課都有錄影並在網路上公開。

班夏哈是哈佛大學的組織行為學博士,他曾在哈佛大學任教,現已回到祖國以色列教書。他著有《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Happier: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CHOOSE THE LIFE YOU WANT: 101 Ways to Create Your Own Road to Happiness)、《快樂練習本》(Even Happier)和《99分:快樂就在不完美的那條路上》(The Pursuit of Perfect How to Stop Chasing Perfection and Start Living a RICHER, HAPPIER Life)。

快樂學,已經是21世紀的顯學。這顯示在西方經濟日趨成熟,生活品質得到很大的改善,人們開始思考在難以再增進富裕的物質生活後,我們是否比過去更快樂 了?對快樂的追求之熱切,讓書店的書架上,勵志書爆炸性地增加。可是勵志書提出的,是否是追求快樂的真實方法,還是僅是兜售享樂的騙術?

班夏哈的《更快樂》全書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理論篇〉先討論快樂是啥,以及能讓生活快樂的元素;第二部〈應用篇〉談的是如何在教育、職場以及感情上應用 快樂;第三部〈思想篇〉提出七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並提出他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在班夏哈的哈佛課程或者《更快樂》,學生和讀者將會學習到的是,快樂並不只是 一個意外,它可以是一門科學!

而快樂的科學,在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心理學家索妮亞.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著有《這一生的幸福計劃:快樂也可以被管理,正向心理學權威讓你生活更快樂的十二個提案》(The How of Happiness)〕長達廿幾年的研究下,已奠定了嚴謹的科學基礎(請參見〈幸福快樂的科學--《這一生的幸福計劃》(The How of Happiness)推薦序〉)。她發現,一個人快不快樂,有一部分因素是由基因決定。不過後天的環境因素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其中情境(例如升遷和中獎)決定了一成,另外四成就是我們選擇的活動(主觀行為)。她也提出,快樂不必向外尋找,真正的喜樂需要向自己內心索求!

現在,連常青藤名校都來參上一腳,在嚴肅的學術研究上,出現了「快樂的科學」。賓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著有《學習樂觀》(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和《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計畫》(Flourish)〕開創了正向心理學(請參見〈學習樂觀地樂觀學習〉),賓州大學開設了正向心理學課了十年後,哈佛大學才開始有正向心理學的課程,最早是由班夏哈的恩師,已故的史東(Philip Stone)執教。

正向心理學課程,在2004年開始在班夏哈的執教下,居然超出長期衛冕冠軍寶座的經濟學導論。該課程的成功,是因為班夏哈的課程,並非單純學術討論,而是在如何實際在心理層面培養出充實而豐盛的人生,並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讓生活更有意義。

班夏哈指出,追求幸福快樂一直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夢想,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孔子和亞里士多德的時代。不同的是,我們現在有了幸福快樂的科學。然而,這麼受哈佛 高材生歡迎的課程,還是有其質疑者,有人不相信那居然是本有學術基礎的心理學課程,也有人質疑哈佛怎麼開出這麼「淺顯」的課程。 不過,修習班夏哈的課,還是要閱讀學術論文,並且學習相關研究之餘應用所學。不是哈佛的學生也沒關係,這些課程都有錄影並且在網路上公開。可是與其去觀看 23堂各長達一小時多的課,讀這本《更快樂》應該是更快樂的XD

班夏哈的《更快樂》首先回顧我如何展開追求快樂的過程。他提出四種生活類型對現在和未來的影響,指出我們常見的快樂模式,其中享樂主義者只為眼前的享樂而 活,拚命三郎為了達到某個未來目標而延後滿足,都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因為這些模式忽略了人的基本需求,需要兼顧現在和未來的利益。他提出快樂開朗型的生 活,才能活得怡然自在,現在即從事有趣的活動,也在未來產生滿足感。

《更快樂》接著說明我們需要追求生活意義和樂趣,擁有使命感和正面情緒經驗,才能活得開開心心。因此,我們應該把快樂而視為終極貨幣,來評量我們的生活品質,而非本末倒置地一味追求名利。他指出主動參與重要活動和逐步完成個人目標所能帶來的快樂。

班夏哈在《更快樂》的第二部,將快樂理論應用在教育方面,探討為什麼大多數學生避學校為恐不及,也建議家長和老師,能運用某些教育方式,幫助學生快樂、有 效地學習,為此他介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方式:溺水模式和做愛模式;班夏哈討論職場上的快樂時,質疑大家常有的迷思,就是工作成就高的人必定得不到心靈 滿足感。他反而認為要快樂就要工作,只不過是要做個人嗜好的奴隸,因此要發掘個人志業,利用MPS流程(意義→樂趣→專長)找到兼具意義和樂趣,又能發揮 個人所長的工作。

英國作家悉尼.史密斯(Sydney Smith,1771–1845)說過「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existence.」(愛人和被愛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更快樂》當然也要探討快樂生活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感情。《更快樂》闡述了「無條件的愛」真正 的意義,以及為何婚姻幸福的要件就是無條件的愛,以及這種愛如何增進其他生活層面的樂趣和意義。班夏哈也指出,經營婚姻比找對伴侶更重。很多人以為,婚姻 幸福的關鍵是找到合適的對象。這也對,不過維持美滿的婚姻,用心的經營也同樣重要!

在第三部〈思想篇〉,班夏哈要探討七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首先討論快樂、利己和利他之間的關係,強調快樂不是犧牲,再介紹「快樂推進器」 (Happiness boosters)的概念,提出快樂推進器是指短期且兼具既有樂趣又有意義的活動;班夏哈反駁「人類的快樂程度取決於無法改變的遺傳基因或童年經驗」的論 調,而認為快樂要靠自己後天的努力;我們之所以會不快樂,是因為畫地為限的心態,我們能夠用心推開障礙,享受幸福人生;《更快樂》要我們善用想像力,為「問題中的問題」尋找一些答案;如果我們想在少少的時間之內塞進多多的活動,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要放慢步調,懂得化繁為簡、少即是多的道理。

最後班夏哈相信,社會上如果有夠多的人清楚快樂的本質,視快樂為終極貨幣,我們將目睹快樂的革命,活在當下並且讓整個社會充滿善行快樂!

本文原刊登於【GENE思書軒】,並同步刊登於The Sky of Gene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7]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