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與理性人——《從眾危機》

  銀華基金/文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於採取行動。——《烏合之眾》

  由勒龐撰寫的《烏合之眾》被認為是群體心理學的開山之作,早在19世紀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就開始關注群體心理的研究,直到20世紀80年代,行為金融學才真正開始系統性地探討群體心理在金融投資領域所產生的影響。

  2008年,一場量化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人們開始認真思考,投資者行為的趨同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完美的理性人——量化投資在特定市場環境下同時採取同一行動時,會導致難以預計的從眾危機,這種危機藉由槓桿投資加以放大,導致了整個金融體系的崩潰,進而影響實體經濟。

  《從眾危機——量化投資與金融浩劫》一書,講述了在次貸危機中,由嚴謹數學模型操作的量化投資為何出現了集體性失誤,為什麼經濟學家和基金經理們都無法提前察覺自己的從眾交易?

  全書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來詳細描述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危機,該公司是當時最為成功的對沖基金公司,他們擁有很多明星交易員,其創造的套利模型是當時市場上最賺錢的投資工具。1994年~1997年間,其債券投資組合的年均收益率為27.76%(費後),波動率為8.96%,遠高於標普500的22.25%和11.48%,他們成功的核心風險管理系統,而導致其崩潰的關鍵,也是其風控系統。

  長期資本公司的策略帶來了很多“跟風者”,大量資本尋跡而入,而危機時的趨同行為,是促使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坍塌的一個重要因素。原本被定義為不可能發生的小概率風險開始變得顯著了起來。當俄羅斯發生債務違約時,跟風型的投資者掀起了從眾式的逃竄浪潮,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也因此被拖入到崩盤的境地。“當人們都在使用相同的工具對沖風險時,所有人都置身於同樣的風險之中。”

  2008年的量化危機遵循著幾乎同樣的軌跡:從眾、跟風、崩盤。在過去20年中,定量股票對沖基金和統計套利基金的成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這個市場變得非常擁擠,基金經理們專註於進行投資模型的創新,卻低估了這種從眾現象可能帶來的風險,也漏掉了投資公眾個人之間的關聯性。2007年8月1日~10日,量化危機突然出現,組合內股票價值全部下降,流動性幾乎完全枯竭,市場上的流動性供應商幾乎在瞬間蒸發。此次量化危機雖然只持續了10天,但當年約有一半的定量股票組合出現了虧損,而其原因,正是大量採取相同投資策略的組合之間交易行為的關聯性和從眾現象。

  量化投資以模型為基礎,避免了投資過程中人性的弱點,是完美的“理性人”。而當眾多的“理性人”組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時,則呈現出“普通人”的行為特點:受無意識動機的支配,情緒化、易被暗示、極易被傳染。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9]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