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碩士數據解讀「分手之痛」

  想復合是失戀人「心絞痛」的罪魁禍首;時間並非治愈失戀的最佳良藥。網友心理碩士生「M天一個夢」以問卷形式調查了2031位失戀人的內心世界,用理性數據解讀「分手之痛」。昨天,她的研究成果一經發布立刻引來網友的關注,有人感慨「每個表格里都是淚啊!」

  「戀愛手冊」助失戀人療傷

  劉婧怡是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的研究生,自稱愛探索的科學小青年,為了幫助更多人科學迅速地走出失戀,她參与了果殼網發起的「萬有青年養成計劃」,希望製作一套「失戀手冊」,供失戀人群進行科學的心理療傷。

  從9月30日起,劉婧怡根據心理學專業理論知識,結合果殼網心理學編輯的指導,製作了一份關於失戀的調查問卷,希望從中可以得出哪種行為導致人們失戀痛苦。調查共收回2031份調查問卷,受訪者大多是25-30歲的網友。昨日果殼網在官微上發布了根據問卷所做的分析,引來數千網友的跟帖。網友「滾滾南瓜123」說:「那10條真准,全中!」

  在劉婧怡的入選計劃書中,她將影響失戀後人們痛苦程度設想為對前任抱有復合的念想、依戀強度、你就是唯一的信念、自尊等六個因素。在最終的數據分析里,最令劉婧怡意外的是,對前任抱有復合的念想竟然成了影響痛苦的最重要的因素。

  理性分析更有說服力

  用折線圖呈現「生活不是狗血劇,被甩的總是更痛苦」的調查結果,用柱狀圖來表現「交往的時間對失戀的影響遠遠不如交往期間的親密程度」的結論,用圓環圖分析四種分手后的常見行為和相應的解決辦法,簡單明了,很多網友回復跟帖表示「太准了」,「要科學戀愛!」

  「痛苦程度平均值」是劉婧怡的整個數據分析的亮點,她按照「分手時間長度」與「分手提出者」這兩個角度劃分被試者,用自評量表收集數據,將所得分數總和平分數據。分析結果是,分手一個月時被分手者的痛苦程度要高於分手者,而隨著時間流逝,失戀者的痛苦程度逐漸減弱。

  劉婧怡告訴記者,這次的失戀調查只是她製作失戀手冊的輔助部分,「真正的失戀手冊的理論部分還是要靠心理學文獻去發掘,最後用數據和採訪案例來輔助,希望能幫助更多失戀的人科學地走出失戀陰霾。」

  通訊員 俞果果 實習生 盧 蒙

  揚子晚報記者 張 筠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