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音練聲體系的發明者

  這位林俊卿大夫,正是“咽音練聲體系”的發明者。因為他最主要的身份是一名醫生,所以人們稱他為林大夫。

  林俊卿生于1914年,他的出生地是廈門鼓浪嶼。據說,林很小的時候就顯現出令人惊嘆的音樂天賦,5歲就擔任了兒童唱詩班的領唱。

  1941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的林俊卿在上海開業行醫。白天,他是一位醫術高超的兒科大夫,到了晚上,他就出現在上海灘的各種音樂沙龍。他天生低沉而富有磁性的男聲,打動了許多名媛紳士。正是因為歌唱,他與鋼琴家許恬如結成百年之好。

  種種因緣際會,在20世紀上半葉的上海,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藝術家,尤其是白俄、義大利人、猶太人等,展開了一段段極為特殊的藝術人生。梅百器也在這個時候來到上海定居。

  梅百器(Mario Paci 1878~1946年),義大利人。1896年,在音樂大師普契尼的推荐下,他考入米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及音樂理論。1919年9月1日,上海工部局樂隊正式聘請他擔任指揮,由此開創了長達23年的“百器時代”,並最終把工部局樂隊提高到“遠東第一”的位置。

  梅百器成了林俊卿的音樂老師,這一段師生交往直至1946年梅在上海逝世。

  也是在這一時期,義大利歌唱家莫拿維塔(B.Bonavita)從日本流落到上海。一日,莫拿維塔聽了林大夫的演唱,他對走下舞台的林說,妳的歌唱得不錯,不過妳的高音上不去,將來還是唱不了更多的曲目,我可以教妳一種古老的義大利發聲方法。不過莫拿維塔有一個條件:幫助他解決吃飯問題。

  為什么不呢?林俊卿已經意識到,自己的確是高音上不去,歌唱受到很大的限制。於是,他們之間達成了默契。

  在連續數年的學習中,林惊喜地發現,他真的突破了高音的極限。

  林俊卿經常在上海的“義大利俱樂部”演唱義大利歌劇選段。當時的英文報紙評論說:“他雖然衹是一位業餘歌唱家,但技巧水平遠遠超出一般專業演員。”“專家們都認為他是中國史無前例歌唱能力最強的男中音。”

  1949年之後,林大夫不再自己開業,他成為了華東師大的一名校醫。

  1953年8月,第四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舉行。中國組了一個240人的藝術團參加。在這一代表當時中國最高藝術水准的代表團名單中,原本沒有校醫林俊卿,但那時候的中國,能夠用美聲演繹西方歌曲的演員少之又少,林大夫最終入選。

  藝術團副團長李凌回憶說:“在好几個國家的公演中,他的‘費加羅的詠嘆調’,受到狂熱的擁戴。”

  葉永烈寫道:

  林俊卿衹唱了几句,觀眾中便爆發熱烈的喝彩聲。有人高興地把帽子高高拋了起來。……他聲如千騎疾,氣卷萬山來,那裂石之聲使滿座皆惊。林竟是用純熟的義大利語演唱,他唱的是歐洲觀眾都很熟悉的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的費加羅的詠嘆調。

  歌聲剛落,掌聲驟起,再來一個,再來一個,狂熱的喝彩聲席捲全場。

  直到今天,已經退休在家的原中央樂團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吳其輝還是嘖嘖贊嘆:“那一年,林大夫出盡了風頭啊!”

  藝術團回到北京,團長周巍峙難忘此次東歐之行,他認真地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了一個建議,在上海建立聲樂研究所,讓林俊卿擔任所長。

  研究所很快建立起來,據說周總理還特批了8000元的經費。後來就有了一批又一批的音樂家、表演家成為林大夫的學生或是病人。等他們從那裡出來的時候,許多人惊喜地發現,自己的嗓子恢復了,而且音域大大拓展了。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林大夫開始系統研究咽音流派的理論。他運用音響學、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語言學、神經學闡述聲樂上的理論問題,並指導自己的藝術實踐。

  那么,到底什么是咽音?

  林俊卿在自己編譯的著述中寫道:

  咽音這名稱是直接譯自義大利的Voce faringea這名詞,它是義大利老派的音樂家們用來稱呼一種以特別方法來練出的聲音。這方法是居于發真聲與發假聲之間……真聲、咽音和假聲,每種都可以單獨被應用,聯合起來就組成人的發聲器官的整個發音機能。

  這一方法是何時被發現而開始被應用尚無明文記載可查,但肯定可以說,是開始在起碼300年前,它一直是眾所共知所謂義大利黃金時代歌音的主干。

  因為掌握了咽音這一特殊的法寶,林大夫直到晚年,依然保持著嘹亮而華美的歌喉。他在70歲高齡的時候依然可以唱出從低音low C以下的A到High C以上的G,整整四個八度。

  “文革”中,林俊卿難逃厄運,一生為其歌唱伴奏的夫人許恬如受惊嚇致死。林本人在2000年逝世,享年86歲。

  用聲音飛翔

  總該有誰繼承了林大夫的衣缽吧?咽音的傳人在哪裡呢?

  我第一個電話打到了北京聲樂研究所。文革之後,在王昆、李凌、張映哲等人的積極奔走之下,成立了北京聲樂研究所,林大夫擔任了名譽所長,張映哲、鐘振發等先後擔任所長。

  “喂,您好,是北京聲樂研究所嗎?”

  “妳有什么事?”

  對方是一個聽起來並不算年輕的女性,聲音里透出了一絲警覺。我趕緊解釋:

  “啊,不好意思打攪了,我就是想問一下,鐘先生現在還教學生嗎?”

  “不教了。”

  “那么,有沒有鐘先生的學生現在還在教咽音的?”

  “不知道。”

  對方的電話挂斷了。

  我不死心,繼續在網上找。

  終於,我發現了一個帖子,上面提到了一個叫廖小宁的人。網友稱,他是林俊卿大夫最後的親授弟子。

  不知道繞了多少個彎,我找到了廖小宁的博客──《美聲藝苑》。在博客首頁最醒目的地方,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

  有人問我:妳的教學與國內外眾多一流音樂學府的聲樂教學相比有何區別?又有哪些獨到之處?我坦率地告訴他:後者絕大多數是把千、萬里挑一的、具備良好專業條件──所謂天生具有好嗓子、且已經經歷一定程度專業基礎訓練的好苗子進一步系統培養成合格的藝術人才﹔而我的教學則更多的是讓那些先天並不具備優良條件,甚至絲毫不具備健康歌喉,卻又發自內心渴望歌唱的人獲得美好歌唱的能力。我首先要賦予他們一個健康、完美的歌唱樂器,使他們擁有同樣一流的美好嗓音﹔同時,我要讓他們學會用這後天塑造的美好歌喉唱出心中最美的旋律……

  “啊!”真是眼前一亮,我突然有了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固執地認為,能寫出上面這段文字的人,一定首先有一顆美麗和善良的心﹔其次,他一定是一個具備優秀才華的教師。

  後來,沒有費太大的勁,我找到了廖小宁,開始了一次關於咽音的采訪之旅,並且因為這樣一個采訪,讓我終於替毛毛找到了最好的聲樂老師。

  上世紀80年代初,十几歲的少年廖小宁在武漢軍區的一個文工團里當歌唱演員。他是特招入伍的,因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是,在他變聲之後,這副嗓子卻有點力不從心,尤其是唱到高音區,他覺得很難飆上去。有一天,他的一位中學同學給他寄來了一個手抄本,是一本關於如何練聲的文章。這是他第一次看到林俊卿的《咽音練聲法》。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