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留不住頂尖人才?
受政策掣肘,台灣頂尖人才一面流出,一面卻無法以進口替代。
高階人才流失,台灣如何止血?
對於台灣人力資源國際化的問題,過去政府和媒體多半關注於,外籍勞工的引進條件與管理,爭議最低薪資,以及是否會奪走本國勞工的工作機會。
直到新加坡副總理點出台灣人才問題,政府和社會大眾似乎才「驚覺」,我們國家缺少高階人才培育與引進的具體政策及規劃。
事實上,媒體早就零星報導過台灣高階人才流失的問題:某大學知名教授被挖角至北大、A公司研發人才集體轉戰大陸企業。只是與廣大的勞工人數,及有組織的勞工團體比起來,高階人才流失的問題,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教育本身是一項有限資源。在台灣,教育資源又被視為公共資源,因此傾向採取保護政策,讓有限資源主要供給本國人民所用。
就一般公共財的觀點,保護政策或許可行;但就人才觀點,忽略了人是有兩條腿、會移動的,特別是高等教育的高階人才,難以用任何保護或封鎖政策限制移動。
台灣的大學有相當多非常頂尖的教授,他們有國際學術發表能力、英語授課能力,因此很容易被國際一流大學挖角。
也有很多優秀的年輕學者在歐美取得博士學位,應聘到世界各國任教或從事研發。他們為什麼不「愛台灣」?不留在這塊土地奉獻?
因為台灣把大學教育視為公共財,一直採低學費政策,連帶國立大學教師也被視為公務體系的一環,薪資水準與研究資源無法與國際一流大學相比,有國際移動能力的學者自然外流。
長期的影響便是,國內的高等教育不再有優秀的教師,大學生所受到的教育品質日漸低落。優秀且有能力的青年為了追尋更好的教育環境,提早出國念書,學成後更不願意回來。人才流失情況只會惡性循環,影響深遠。
頂尖人才一面流出,另一方面卻無法以進口替代。由於我們的勞工政策,不鼓勵外籍人士在台灣就業,以避免搶了本國人飯碗,所以優秀的僑生、外籍生在台灣享受低學費的教育,也愛上台灣的同時,並無法順利在台就業,必須返回母國或至他國服務。
換言之,我們的大學收僑外生,只是在幫國際人才市場代訓,與我們產業做OEM、ODM沒有什麼不同。
近年來,不少新加坡、香港的大學為了爭取中國大陸的高階企管教育市場,需要華語流利的企管教師,因此看上台灣的大學教師,出機票、住宿、高額鐘點費,把教師送到北京、上海為他們大學在大陸所開設的高階經理班授課。這是另一種人才移動至外地代工服務的形式。
愈是大型企業,愈有海外投資能力;愈是高階人才,愈有國際移動能力,愈需要自由開放的政策與環境。(作者為政大企管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