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經濟學“將敗未敗”:成敗關鍵並非所謂的三支箭
作者程實撰文指出,誠如imf首席經濟學家所言:“日本經濟始終在獨自前行”,這條獨特的前行之路,時而顯得前途未卜,時而顯得柳暗花明,行至2014年和2015年的交匯處,卻已走進一片陰影。這片陰影,就是安倍經濟學的心理陰影。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筆者曾在此欄多次論述,日本經濟的特別之處在於,雖然具備擺脫失落時代的物質積累,但缺乏遠離通縮黑洞的社會壞境,因此,安倍經濟學成敗的核心並不是所謂的“三支箭”,而是“安倍心理學”,即安倍經濟學能否借由暗示、聚焦、從眾等社會心理學途徑,激活通脹內生循環,激發經濟內生潛力。
應該說,直到2014年末之前,安倍經濟學還難言最終成敗,因為經濟實驗總是需要時間來觀察過程和結果。不過,站在舊歲新年的交界口,安倍經濟學已行至將敗未敗的邊緣。所謂“將敗未敗”,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從經濟內里看,安倍經濟學已露敗像;另一方面,從社會反應看,日本民眾尚未完全注意到安倍經濟學的敗像。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剖析經濟數據,這種“將敗未敗”格局形成的關鍵是“說服(persuasion)”,即安倍經濟學實質上已經不具有“說服”民眾的能力,但“說服”的結果尚未來得及發生變化。先看后一個問題,為什么“說服”的結果沒有變化?因為社會心理存在“好心情效應”,就像社會學家斯賓塞1851年所言:“對一件最終起決定作用的是心情而不是智慧”。
就日本經濟現狀而言,社會民眾對復雜經濟數據的理解和對敏感經濟動向的領悟是需要時間的,而簡單的“好心情效應”卻有三重直接來源:第一,日本股市表現強勁,自安倍經濟學公布以來,日本股市就處於上漲的大頻道中,截至11月19日,日經225指數2014年就已上漲了6.12%;第二,日本貌似走出通縮泥沼有望,2014年1-9月,日本cpi同比增幅的平均值高達2.79%,不僅高於-0.1%的危機期間水平,還高於2.74%的歷史平均水平,4-9月的數據則均高於3%,雖然這是日本4月提升消費稅后的短期非正常現象,但對於非專業的日本民眾而言,表面上還是可以看做抗通縮已獲成功的證據;第三,日本名義經濟數據的表現要明顯好於實際數據,由於4月消費稅提升,通脹率數據反常拉高,所以名義數據表現就隨之被干擾而顯得靚麗了不少,例如,2014年1-9月,日本兩人及以上家庭的實際消費性支出月均同比下降了2.89%,但名義消費性支出卻月均同比上升了0.38%,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能夠切身感知的是名義數據而非實際數據,所以,這種反常通脹變化引致的名義和實際數據區別給日本民眾帶來了虛幻的福利提升感覺。
就像1977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吉爾曼說的:“輕信和盲從,無論是對舊的教條還是新的宣傳,仍然是支配人類心靈的弱點”,日本民眾輕信安倍經濟學是因為“好心情效應”,這是“未敗”的解釋。接下來,就回到了更為關鍵的問題,何以說安倍經濟學“將敗”?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看,安倍經濟學“將敗”,是因為已經明顯劣變的經濟數據將漸進改變“說服”的過程,緩慢帶來安倍心理學的潰敗。在心理學中,“說服”的途徑有兩條,一是中心途徑(centtr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