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測試搵團購生意

「我兒子經常失眠,心理學家建議做個智力測試,評估是否資優。」這類話題經常在討論區出現,不知從何時起,「資優」已經和不聽話、不專注、不睡覺等表現掛鈎,動輒就要做智力評估,令打着「心理專家及智力測試」招牌的機構應運而生,充斥市面。香港心理學會指出,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對資優和智力評估的認知存在五大謬誤,胡亂帶子女進行智力測試,非但不能令孩子出類拔萃,更有可能影響其心智發展,最終獲利的只是不受監管、沒有操守的無良商家。
新報專題組報道

綜合而言,資優兒童被冠以五大謬誤標籤,分析如下:

謬誤1:失眠、好動及反叛等是資優的表徵
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潘麥瑞雯認為,不少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有時會將孩子的缺點當成優點,更有甚者把好動、反叛及不專注等行為,歸納為資優的表現。其實,根據教育局對資優兒童的定義(見表),沒有一項指出失眠、好動及反叛等是資優的表徵;不過,香港心理學會註冊臨床心理學家余靜珊補充,資優兒有可能會因為無法容忍普通課程的沉默而有不專注、不耐煩等表現,故需了解其各方面能力再做判斷。

謬誤2:萬能的智力測試
愈來愈多家長會安排孩子進行智力測試,彷彿做了智力評估,孩子就高人一等,為無良商人締造商機,令智力測試中心充斥市面。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梁敏博士稱,沒有絕對標準去判斷個人聰明與否,智力測試亦非萬能,未必能夠完全反映兒童的真正潛能。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家陳鑑忠亦表示,智力測試只能反映孩子的邏輯、理解、語言及數學等方面的能力,可作為發掘孩子潛能的參考工具之一,卻不是檢測孩子潛能的唯一指標。

謬誤3:愈早做智力測試愈好
早前某教育集團旗下優才兒童發展中心以「錯過5歲前黃金智力提升,IQ可相差4成」作招徠,吸引家長為孩子進行智力測試,香港臨床心理學家協會副主席鮑偉豪直斥該說法荒謬、毫無根據,誤導消費者,已向海關投訴。
然而,仍有不少家長以為,應愈早為孩子進行智力評估,及早因材施教;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家王柏豪強調,6歲前的智力評估結果不能作準,而目前亦沒有證據顯示愈早評定智力的學習效果愈佳,若過份催谷孩子,就如胡亂進補般,會令孩子虛不受補。

謬誤4:做愈多智力測試愈好
有所謂心理學家看準家長「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動輒建議兒童進行智力評估,更有機構推出團購優惠價,以七折價錢吸引家長光顧;而為了令孩子成為智力奇高的天才,有家長更會安排孩子做多於一次的智力評估,直到孩子取得高分為止。梁敏博士認為,適當地運用智力測試,可增加對學童能力的理解,有助為其制定有效的學習方案,但萬一不適當地施行測試,則會為學童帶來負面影響,如不必要的壓力、不良的標籤效應、引致家長錯誤的期望、影響學童自信。
香港心理學會對智力測試氾濫的情況表示擔憂。

謬誤5:國際認可的智力測試標準適用於香港
有智力測試機構聲稱採用「國際認可和被廣泛應用的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適合6歲至16歲兒童)及魏氏幼兒智力量表第四版(適合2歲6個月至7歲11個月幼兒)」,然而,陳鑑忠指出,本港一般採用符合本地標準的韋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為6至16歲的兒童評估智力,而非魏氏。他解釋,其實「韋氏」和「魏氏」同屬美國心理學家韋克斯編制的智力量表(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但各具香港和台灣的地方標準,若以被台灣標準化的「魏氏」為本地幼兒評估,結果有待商榷,不能做準,因地區文化差異,對詞彙的理解和表達亦有所不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