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被拐兒童解救後期待“心理呵護”

    新華網廣西頻道4月19日電題:被拐兒童解救後期待“心理呵護”

    新華社記者夏軍

    各地公安機關開展“打拐”專項行動取得顯著成效,許多被拐兒童回歸親生父母身邊。然而,一些被拐兒童解救後,特殊的經歷導致其心理存在較大障礙,有的兒童回家2年多,仍無法走出心理陰影。

生疏

    都安瑤族自治縣澄江鄉六裏村位于廣西西北部大石山區一個小山村。在一棟2層樓高的房子裏,40多歲的黃明珍從南寧務工回家,盡管他和兒子已20多天沒見面,但13歲的兒子小波對他的歸來並無喜悅之情,“我回到家,他跟我說話不超過5句。”黃明珍說,自從兒子2009年被解救回來後,這樣的情形已成常態。

    2005年7月,6歲的小波在縣城大街上不幸走失,黃明珍和愛人費勁尋找,卻一無所獲。2009年12月,黃明珍突然接到民警通知,稱兒子當年被他人拐賣至福建,如今已被解救回來。

    兒子失而復得讓一家人十分高興。但回家後的兒子卻非常陌生。小波的媽媽說,如今兒子已回家2年半,卻好像不是自己兒子一樣,每次逢年過節,兒子總會端著板凳坐在門口,默默流眼淚,老師說兒子在課堂上經常走神發呆,全然不知他在想什麼。

    黃明珍告訴記者,直到如今,兒子與自己都是以普通話交流,完全不說兒時的家鄉話了。不僅如此,他晚上經常把頭蒙在被子裏偷偷哭泣,心理壓力非常大。最初自己不允許兒子與福建的養父聯係,兒子聽後大哭,只能放棄,如今家裏對他的成長已經有心無力。

抵觸

    廣西南丹縣城關鎮的黎明煥一家也有同樣遭遇。2006年,年僅4歲的小龍被拐至福建省大田縣。2010年8月被民警解救回家。為了讓他忘記被拐經歷,父親黎明煥做出諸多努力。

    然而,回家1年半了,被拐前很活潑的小龍仍沉默寡言,時常獨自哭泣,家人問他為何哭泣,小龍搖頭不語。

    黎明煥說,有時家人與小龍說話,他不理不睬,訓他幾句,便很容易生氣,有一次甚至離家出走。

    近年,全國各地公安機關開展“打拐”專項行動取得效果,許多被拐兒童得到解救。一位民警告訴記者,被拐兒童解救後有親人照料,既不屬于孤兒,也不屬于殘疾兒童,其心理健康問題很少引起關注。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工作人員葉瑋瑋說,的確有部分兒童被解救後遇到心理障礙。

    廣西社會心理學會心理咨詢師周健說,孩子被拐賣時大多在3至6歲,被解救回家已是8至10歲,甚至更大,這一年齡段正是他們開始叛逆時期,且正逐漸形成自我立場和觀點,被拐前和被拐後不同的生活環境容易讓他們難以適應,如果被拐地方的家庭環境比親生父母家庭環境好,小孩容易產生抵觸心理。

重塑

    周健說,許多被拐兒童遭遇心理障礙的另一原因是:短時期的環境變化容易產生心理學上的“自我迷失”,部分孩子無法自我調整,這需要心理專家或醫生進行引導,對父母進行指導,對孩子進行心理重塑,修復他們之間的親情關係。

    多位被拐兒童的家人說,孩子出現心理障礙已不是短時期了,時間長了無法自我痊愈,希望政府部門組織心理專家,為孩子進行治療,但自己家在山區農村,既不知從哪裏找心理專家,也沒有錢請心理專家治療,目前“只能看孩子的造化了”。

    周健說,自己作為心理咨詢師,對這一課題非常感興趣,但難以找到合適的渠道與受害家庭溝通。

    廣西河池市未成年人保護中心負責人蒙展說,目前有一些民間組織開展救助活動,有助于被拐兒童的成長,但由于被拐兒童涉及的面非常廣,需要政府部門進行主導,組織有經驗的心理專家,對被拐兒童進行定期走訪。(新華社專稿)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