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若愚牧師:人如何能活得更快樂?


作者:陳若愚牧師

追求快樂的人,常常會問:一些心中快樂、對人生感到滿足的人,他們的性格、為人,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我又可如何活出這些特性?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並不容易。就讓我們從心理學研究、及信仰的角度來探討。

1. 心理學研究

1920年代,一群柏克萊加大的研究員,開始為一班十多歲的男孩,進行為期五十多年的研究,了解他們這五十多年的心理狀態的發展,特別是對「快樂」的感受。初步發現,人的內心感受,有一定的穩定性:快樂的男孩,往往在五十年後,仍是快樂的成年人;此外,也修正了一些錯誤的看法。比方說:不幸的事,會使人失去快樂嗎?答案是:若有正確的態度,這些人們經歷不幸,仍會活得開心。又如:有兄弟姊妹的孩子,是否比獨生子女活得更快樂?答案是否定的:兩者沒有基本的分別。又如:相貌漂亮/英俊的人,是否比相貌平凡的人,更感滿足快樂?答案是:不錯,一般來說,的確如此;但當一個人長大之後,品格成熟,會較接受自己的相貌,也會更全面的評估自己,雖然自知相貌較平凡,仍可肯定自己是有吸引力的人!

除了以上的一般發現,這些心理研究還歸納出「快樂人生」的四個共有的特徵:

a. 肯定自我價值(self esteem)

快樂的人喜歡自己,有好的自我形像;他看自己為有價值、有能力、有貢獻、受尊重的人。這樣的人,不單快樂,也會較容易解決困難,較少機會失眠或患胃病。反之,自我形像/價值偏低的人,往往容易情緒低落、覺得別人看不起他,也會傾向藉眨低他人,來建立自我的價值。

一般來說,人都對自己有偏高的評價,以維持一個較高的自我價值/形像,這是一種自我心理防衛(defense mechanism) 的本能,以幫助自己身心平衡、減少憂慮和不安,是自然的心理本能; 但要小心,不可過度運作,也不可與現實太脫節,否則當現實精況顯現時,人就會受打擊,甚至精神崩潰!

b. 自決的能力(self-control)

快樂的人相信自己能為自己的前途、生活、命運,作出決定。

相反的,一個人若身處困境,如:監獄、醫院、老人院、貧窮、極權社會中,又覺自己無力改變情況,他很容易覺得沮喪、精緒低落、無助和不滿。因此,自由的環境、參予決策的群体、民主的社會,都會幫助人活得更快樂、更健康、更有活力、更有盼望。

此外,人若在時間運用上,有更好的計劃,就不會無所事事,感到無聊,缺乏目標和意義。積極地生活, 有計劃運用時間的人,會活得更快樂滿足。這對己退休的人仕來說,尤為重要。

c. 樂觀和充滿盼望(hope-filled)

快樂的人,對未來是樂觀和有盼望的。看見半杯水,他會說:這杯是半滿、而不是半空的杯!這樣的人,是較為健康、也較容易從疾病和手術復元過來的。他的免疫系統(Immune system)也是較強的。

相反地,悲觀的人較易患病、對前景也常常感到灰暗,缺少向前的動力。

樂觀的人,思想是積極和進取的。因此在社會中會較成和受歡迎。當然,有些人會過份樂觀,帶來不現實的期望;這些人會在面對失望時,難以接受失敗的事實,也容易過份自責。其實,要保特「現實中的樂觀」,確是不易!

d. 外向的(outgoing)

擅於社交、外向的人,會較多時候感到人生是快樂和滿足的。這樣的人,較主動的與陌生人接觸和交談,因此會有較多朋友、較受歡迎、較成、較多社交網絡,有較佳的人際關係,因此也自然地活得更快樂和健康。

有人問:這些快樂人生的特徵是天生的呢,還是可以學習和操練得來的呢? 答:這些特徵與先天的遺傳因子和環因榮都有關;但人若是立志往這些方向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他是可以改變自己悲觀、內向、被動和自卑的特性,作一個更快樂的人。

2. 信仰的力量

基督教的信仰,在塑造人的品格和生活的方式上,有極大的能力和可能性。 針對上述四個特徵,我們可作以下的應用:

a. 上帝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價值,是絕對肯定的,並不在乎人的相貌,才華或成就。首先,神創造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因此,人在神眼中是尊貴和獨特的。人也是神所委浱管理全地的代表;其次,在人背叛神後,神仍然愛人,甚至差衪獨生愛子耶穌,降卑為人,釘身十架,捨命代贖,並且應许信靠他的人,與他的愛永不隔絕。上帝無條件的愛,確是人的自我價值和形像的最佳基礎 (羅8:1-8)。

b. 上帝賦予人自由意志(Man as a Free Agency):要注意:這並非絕對的自由,乃是作抉擇、負責任的自由。但人對生命的把握,並非全賴自我扶擇,乃是在依靠掌管宇宙人生的上帝。自由與民主,是人參予社會和發揮天賦才華的基礎。 基督徒的人生目標,不是單為達成個人自我願望,乃是為榮耀上帝,愛神愛人,在今生作上帝忠心的管家,並等候基督再來,在天國中與衪一同掌權。這樣的人生是充實和滿有把握,卻又不是自我中心的!(太19:16-30)

c. 基督徒的盼望是榮耀的、實在的、和有基礎的 ,因為是建立在耶穌基督的復活上的。 不錯,這個世界仍充滿罪惡,天災人禍,黑暗強暴。但上帝藉耶穌的受死復活,將會帶來一個更新的宇宙,而這新創造己經開始(林後5:17),並且終有一天完全實現。 因此,基督徒的人生和世界觀,是現實的,也是樂觀的!(啓21:1-22:5)

d. 有價值和有盼望的人生,應該也是外向的人生,因為神對人的心意,是人藉著愛(愛神和愛人)去帶出快樂,滿足的人生。愛就是伸出手去分享,去服侍,去幫助人,為神而活,使人與你一同享受在基督裡,在聖靈裡的快樂。人生不會沒有困難,眼泪和痛苦,但卻也是充滿喜樂的,因為在這一切遭遇中,神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衪旨意被召的人。」(羅8:28)

結語

心理學的研究、與聖經的啓示,不謀而合。其實,造人的神最了解人:衪知道人痛苦的根源,也知道人如何才能活得有意義、有喜樂、有盼望。心理學幫助我們了解自已的行為和心理狀態,而聖經則記述神的創造和救贖計劃,並這些計劃的實現,和未來的遠景。兩者都是神的恩典,幫助我們活得更快樂。


本文轉載自陳若愚牧師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anyeukyue),獲准使用

作者簡介
資深神學教育工作者,現專事研究及寫作,並於神學院客座講授神學及聖經課程。

其他文章:
「快樂人生」專題一: 基督徒應否追求「快樂」?
「快樂人生」專題二: 財富能否帶來快樂?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