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目十分鐘,助憶建大功

我是學認知科學的,研究的主題是人的行為方式與其產生的原因;在大學裡,我教最基本的心理學導論,希望學生藉由這門學問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了解社會,了解文化,和了解人類創造文明的動力與潛能。我們這一個領域的研究,以科學實證的方法去探究生命現象,希望從人類五花八門的行為表現中,建構出一套解釋生命發展的理論。所以我們對人的變化非常敏感,因為我們自己就不停的在變化中。研究自己,是我們這一行人的必然傾向。

1976年,我在美國加州大學的河濱分校教認知心理學,我們系上來了一位研究做得很好的年輕助理教授,剛從美國東部的耶魯大學被挖角過來,他研究有關制約學習中的認知成份,主要的發現是老鼠在制約學習的過程中,對訊號和隨之而來的食物刺激之間的配對關係,不只是聯結次數的累積而已,牠們也能掌握兩者共同出現的機率,若食物不依規則出現,就會造成驚奇的效應,而驚奇是聯結成功的基本要素。這類實驗的程序很繁雜,對每一個操弄變項的細節都要界定得很明確,但實驗的結果對學習理論很重要,尤其是老鼠能「計算」食物刺激有無的機率,對我們這些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者,簡直是為人類認知行為提供了發展的核心要件!

我好喜歡這位年輕教授的研究,每天晚上我們都會回到實驗室,他到地下一樓的動物實驗室,我上二樓的人類認知實驗室,各自工作,到了晚上10點多,就聚在系裡的休閒室聊天,談談最近的實驗成果。那時候他新婚不久,我勸他早一點回家,他卻說不能太早回去,否則他那位由捷克來的太太會以為他不夠用功,不想早日升「大」教授。而除了動物實驗之外,他也正在研究異國婚姻的文化差異學,認為在烽火未熄、強權壓境的社會,女王蜂的特質會比較顯著,他研究自己在兩人不同文化觀點下的適應行為,發現他和太太的行為制約與老鼠的表現很相似,都是出現驚奇,才有新的認知,才會彼此調適,才能和諧相處!

我真的很欣賞這位「永遠在研究自己」的年輕學者,可惜一年後他又被加拿大一所著名大學挖走了,對方甚至為他的太太安排一份教德語和捷克文化的工作。我少了一位午夜聊天的知音,不無遺憾!有趣的是,幾年後,我在《發展心理學》期刊上讀到他寫的一篇有關嬰兒認知發展的論文,對嬰兒如何掌握語音特徵的機率,提出一個很有用的統計模型。這個模型打破了語言學習是一項天賦本能或器官的說法,而是人腦掌握外界輸入訊息的一種普遍的統計學習能力。好棒的一篇論文,又基於很好的實驗設計所得到的證據。

讀完之後,敬佩之餘,我立刻打了通電話問他,怎麼會變成嬰兒專家了?他喜孜孜的說,就是研究自己的結果。因為他們有了一個女兒,從小就學會說英、德、法三種語言,他覺得這種能力和他的老鼠比起來,雖然天差地遠,但天還是要有地去「撐著」,所以普遍性的學習法則比較符合演化理論,天賦說和器官說那種一步登天的理論畢竟是太神秘了。

在當年,他的論文並沒有引起很大的注目,尤其用老鼠學習的法則來談論人類學習語言的偉大能力,簡直是大逆不道。但最近幾年,所謂「統計學習」的實驗及其在語言學習的應用模擬,不時讓我懷念起當年那位把「研究自己」掛在嘴邊的年輕科學家。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2年第127期9月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