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金融學對投資的啟示

在金融市場中,幾乎每天都會出現用傳統投資理論難以解釋的現象。比如,金融資產的價格波動遠比基本面要素的波動大。一些研究還發現,無論在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經常會出現金融資產價格長期持續偏離基本面價值的現象。這些在傳統理論看來難以解釋的現象,卻是投資者每天必須面對的問題。而問題的根源,主要還是傳統經濟學理論對“理性人”的假設。可以說,我們每天面對的市場波動,是摻雜了諸多投資者情緒和心理變化的結果,而行為金融學,正是將一些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投資理論中,從而給我們理解市場提供新的思路。

行為金融學給筆者的第一個啟發是對預期的理解。在做投資決策時離不開預測,比如對市場走勢的預測、對經濟指標或企業盈利的預測等等。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發現,投資者在做預測時會表現出一些較為明顯的心理傾向:一是投資者在預測時會受趨勢的影響,無論是市場本身的趨勢還是基本面因素的趨勢,人們傾向於從看到的趨勢中形成外推預測;二是投資者在進行量化的精確預測方面會表現得過度自信,這兩方面的心理學傾向結合在一起,很容易造成預期的過度樂觀或悲觀。因此,根據趨勢的運行程度對市場一致預期做一些反向的糾正是很有必要的,趨勢運行的時間越長,對市場一致預期的可信度就應該越警惕。

投資者在對金融資產估價的時候喜歡尋找參照物或標準,并且因為這些標準的不同而導致對金融資產定價的偏差,這也是行為金融學發現的一個重要心理傾向。很多主業較為特殊的公司在IPO的時候,盡管很難找到直接可比的公司,但市場也會盡可能的尋找可比公司進行定價,而很多研究報告也經常拿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作為參照,以這些國家的經驗來作為投資的依據。從行為金融學的角度來看,這難免導致對資產定價的錯誤。因此,在這方面給筆者的啟示是,在以某些參照物或標準為基礎來作出投資決策時,要更多關注類比背后的邏輯和可比性,盡量避免“A是什么,所以B也應該是什么”這樣點到點的直線對比邏輯。另外,對於流動性較差、可比對象較少的資產,用相對估值法進行定價就越應該謹慎運用,因為這些資產更容易受參照物的影響而出現錯誤定價。

投資決策的過程中時刻需要信息支持,行為金融學發現,投資者在處理信息時會表現出一些有意思的偏好,即大部分投資者都傾向於選擇支持自己結論的信息,對意見相左的信息卻有意無意的忽略甚至充耳不聞,尤其是當市場的運行方向與自己的投資決策不一致時,這種傾向會更加明顯。簡言之,投資者要否定自己非常困難。行為金融學的這個發現的啟示是,在投資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與自己的投資決策相反的信息,同時盡量避免與自身觀點類似的人做過多的交流,以免互相強化。

行為金融學給筆者的第四個啟發是在管理風險方面,研究發現,人們對盈利和虧損的處置心理不一樣,投資者偏好確定的利潤,而對於已經出現的虧損則愿意承擔更大的風險,這被稱為“處置效應”。這樣的心理傾向造成的結果是,人們往往會急於賣出盈利的資產,而對虧損的資產則聽之任之,任由損失進一步放大。這樣的行為大部分投資者都有切身感受。

總體來講,行為金融理論盡管目前在體系上和實踐性上還沒法與傳統的投資理論相比,但其對投資的指導意義毋庸置疑,掌握投資行為中的心理因素,能夠更好的為投資決策提供幫助。并且,正如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天氣預測正變得越來越準確一樣,相信隨著心理學等學科研究的進步,行為金融理論也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大的幫助。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