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好,不等於國際化

英語好,不等於國際化

高等院校設置英語授課專班就能提升國際化?語言,是踏入國際化的工具,但不是國際化的全部。

什麼才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關鍵?

台灣企業要國際化,就需要擁有經營國際企業能力的員工,協助開疆闢土;而學校,就應該為企業培養有國際視野與胸襟的年輕人才。

培養年輕人國際視野最有效的辦法,可能是到國外留學,深入了解一地的文化與市場特性;或周遊列國,了解各地文化的多元性,培養容異的胸襟。不過,這樣的成本太高,也耗費時間,所以另一個方法,是把外國學生帶進台灣。

我們都知道,學好英文只是擁有國際移動與溝通能力的第一步,並不代表一個人真正的國際化。同樣地,開設英語專班以英語授課,只顯示教師有用英語教書的能力;學生有以英語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並不代表一個大學比較國際化。

可是現在的教育政策及許多大專院校,卻以英文專業學程、英語授課專班等數字,做為評鑑學校或學院國際化程度的指標。

主管單位為了提升外籍學生來台的留學人數,提出各種方案,鼓勵大專院校設立各不同專業領域的全英語學程;各大專院校在海外招生時,也對外籍學子提出英文專班的保證,以提高校內外籍生人數。

但其實這類作法相當可惜,沒有真正地讓外籍生了解台灣文化;也沒有因此讓本地生,藉由外籍同學增加國際視野。為什麼看起來每件事都做了,卻偏偏沒有做到位?主要就是一些細節的疏失,以及表相數字指標的誤導。

為了吸引外國學生來台就讀,各校祭出全英語學程,甚至教育部,也給予全英語學程額外的獎勵與補助。雖然教育部和外交部也提供外國學生獎學金學習中文,但這些拿獎學金的外國學生並沒有認真學習中文的動機,因為所有專業課程都有英文班,他們不需要學好中文以學習其他進階的專業知識,一樣可以畢業。這樣又如何能因為來台留學,而深入了解台灣文化、喜歡台灣,更難以奢求在未來他們返國後,會有助於我們邦交的穩固。

此外,因為是全英語學程,所以學費比較貴。通常除了少數進入專班的本地學生之外,一般的本地生很難修到這些英語授課課程,自然也比較難與這些外國學生交朋友,更遑論藉此了解他國文化、拓展國際視野。簡言之,全英語學程反而是一個單元價值的設計,並不是真正的國際化學程。

這並不是說全英語學程是個錯誤,而是在推動一段時間後,已有成效的學校,應該要考慮更進階的做法。建議當外籍學生來台學習中文、有了基本的中文溝通能力之後,就可嘗試混班的雙語授課,讓學生體會,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鼓勵學生自由地使用中文或英文在課堂中討論、交流。

不一定要打造「全英語」的環境,而應該是建立讓學生勇於使用第二語言發言、自在表達意見的環境,鼓勵外籍生融入本地生的生活,同時也讓更多的本地生可以了解到「容異」的意義與重要性。

延伸閱讀:
別蓮蒂:主動?被動?決戰時間點
兩岸大學的共同困境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