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要說話:中央組織改造請留意對偏鄉的影響

■張巍鐘

心理學家馬斯洛(A. Maslow)在人的需求階層指出,「需求」分為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與尊重需求,與更崇高的自我實現與超自我實現需求。

一般狀況下都需先滿足基本生理或生存需求後,才能發展其他的心理需求,同時社交需求也指出心理受人際關係的影響。馬斯洛的理論提醒輔導人員,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干擾心理的建設,實際上輔導處遇若要成功,團隊合作格外重要,在資源不足的偏鄉更是如此。

台灣在許多老師與先進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領域發展得相當快速,但「需求」仍常被忽略,在資源困頓的偏鄉就更明顯。政府對心理健康領域的忽略時常可見,通常發生在「不尊重專業」與「各級單位互動銜接不良」狀況上。

在莫拉克風災後,當時教育部提出了幾個因應方案,其中包括了為期3年的輔導計劃。台東有許多外縣市心理師響應,放下自己手邊工作,不辭舟車勞頓的辛勞,來到資源缺乏的台東,輔導本身就需要時間來建立信任關係。但是計劃執行了一年多,外界關注減少之後,教育部單方面決定臨時終止計劃,不顧心理師付出的努力,而讓輔導團隊失信,失去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賴關係。

就連最應該要懂輔導的教育部,都忽略突然終止輔導對孩童的影響,更留下爛攤子給本身資源不足的偏鄉,突顯政策主導者不但缺乏專業與誠信,更不尊重響應自己呼籲而來的專業。

行政體系之間聯結不完善、橫向溝通不良,後果往往由民眾承擔。曾有性侵害加害人一出獄就再度犯下殺人性侵的悲劇,經了解才得知加害人剛出獄,尚未進入社區處遇。除了加害人本身的特質以外,空窗期也突顯出法務、警政、社政,與衛生局之間制度上的缺失。中央單位未對整個制度加以修整,最終只是懲處配合制度的承辦人,也降低社區處遇專業的監控度。

社區處遇需花時間與每個加害人建立關係,處遇專業人員必須區分謊言跟實話,也讓處遇單位掌握高危險的加害人,討論出改善的方法。

然而,為了補上空窗期,不去思考如何增進整個制度完整性,而把剛出獄的加害人往已進行一段時間的處遇課程中送,對其中的成員與專業都是干擾。資源多的地方政府可以透過行政上的時間安排讓處遇不受影響,然而資源少的地方政府只能犧牲處遇品質,但是發生悲劇的地方正是資源較少的地方。因單位之間的銜接不佳,制度無法協助專業,反而增加難度。

心理健康需要許多專業的合作與努力,從第一線發現需要的社工師到公衛護理師,再到不同的處遇機構,像是從出生就可能需要的早療(小兒科與復健科)到老年照顧(看護、內外科與神經科),或是生命歷程中與到挫折需要協助時(精神科與社福)。

政府的組織改造是重大工程,整合本來在衛生與社政單位的功能,政府將成立心理健康司減少單位之間的銜接問題,減少浪費增進效能,也聚集相關專業減少方便行政造成的傷害。但是,卻有立委想混淆成立的初衷而加入口腔,成立口腔心理健康司,本來整合的美意就打折扣了。

偏鄉不論是工作人口的流失或平均壽命,都明顯低於都市,顯示出中央制度長期對偏鄉的不公平,與偏鄉面對中央不當制度的低抗力較低。心理健康司雖然仍在討論階段,但其功能尤對偏鄉而言,特別是幼兒早期療育、老人長照醫療都極為重要。所以從籌備到運作都值得關心與監督。(臨心理師)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