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比年輕人更期待浪漫愛情 渴望“性福”生活

  專家調查檔案

  根據民政局發布的《201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齡事業監測統計信息》,截至2010年底,上海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31.02萬人,其中單身獨居老人19.32萬人。和其他人群相比,單身老人群體對于愛和歸屬感的需求更需要全社會的關注。

  【事件回放】

  光棍節時有人為單身老人張羅起交友活動,50多名老人報名參加。參加活動的黃依姆說,自己從年輕時起便獨自和兒子生活,6年前,兒子因為事故不幸去世,自己便一個人生活至今。“我也有同學朋友,也有親朋好友,可是每次聊天,他們都在談論孩子。”黃依姆說,自己常常會去老年大學,還會參加義工活動,就是為了讓自己的生活充實一點,但是每天晚上回到家中,一個人的時候,還是會感到孤單無助。(來源:福州晚報)

  A

  老人比年輕人更期待浪漫愛情

  “如果我們想要愛,80歲也不算晚。”渡邊淳一這句話很浪漫、很文學,但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這句話恰好反映了心理學關于愛情和年齡之間關係的研究。

  廖麗娟介紹說:“心理學研究發現,祖父母可能只比年輕人少那麼一點點浪漫。比如,諾克斯的研究就發現結婚5年的人不如高中生浪漫,但是,結婚20年以上的人最為浪漫。而莫羅和亞當斯的研究發現,孩子已經成人離開家的成年晚期(發展心理學中指60歲後的階段)的人,往往對愛情的信念會更強烈。”

  有研究人員將60歲的人和40歲的人進行比較,發現年長的人有著更多的精神上的快樂和較少的性衝動,他們對于愛情往往具備了更成熟和溫和的看法。因此,老年人往往更期待浪漫的愛情,而且也更相信愛情的純粹。

  廖麗娟說,自己曾碰到一對退休之後走到一起的老人,他們對自身有著更成熟的認知,對于生活的要求日趨簡單的同時,豐富並提高了自身對于精神的追求,“他們走到一起並不容易,但是當這對忘年交跟我講他們在一起經歷的那種從靈魂深處滲透出來的依靠、心靈相契和愛的純粹,讓我感動了很久。我每次上發展心理學課程,講到這部分的時候,都會停頓下來,面對聽課的年輕人說,你們有沒有鼓勵自己獨居的父母相親、找到這種相依靠的愛情?我們身邊的人都會有對老人的刻板印象,認為老人是不追求愛情的,或者認為他們不需要愛情,其實心理學的研究恰恰相反,他們可能比我們很多壓力重重的青年人、中年人更期待浪漫的愛情。”

  此外,積極心理學研究發現,衰老更可能是一種心理暗示可以調整的內容,當我們的環境和自己的內心總是暗示衰老的時候,人們就對衰老產生了刻板印象,以為老態龍鐘才是成年晚期的寫照。但是,研究者們發現,如果人們生活在積極的心理狀態和環境中,可能到了70歲還有熱烈的愛情和健康的心臟。

  B

  老人愛與性的滿足易出現不連續性

  在講課中,廖麗娟會告訴聽課的學員們,這個世界上有兩類人的愛與性的滿足會出現不連續性,也就是說,他們和成年的其他年齡階段的人一樣渴望浪漫愛情和幸福的性生活,但是他們會遇到更多的困難和可能的缺失。

  一類是青春期的年輕人,因為他們還未經濟獨立,同時有更多的社會化的學習任務,但是生理的需要又是強烈的,為我們的教育增加了很多的挑戰。

  另外一類容易遇到困難的就是成年晚期,即我們通常稱之為老人的群體。老人首先會遇到的是生理的衰老,這使得性的生理部分受到一定的影響。而更多的困難則來自于很多老人都處于單身狀態,經歷喪偶之痛後,對于大部分的老人來說,可能就意味著沒有了愛情和性的滿足。

  老人往往希望保持生活一定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當因為各種原因不得不一個人生活的時候,侵襲而來的就是孤獨。

  曾經有一位老人,聽完廖麗娟的課流著眼淚對她說:“兒女沒有出息難過,因為要為他們操心;兒女都出息了,也不好過,個個都飛到了國外生活,老伴去世以後,似乎只有我一個人依靠著我自己。每天我還是出去活動,也會來聽你們這樣的講座,但是最最害怕的是夜深人靜時醒來,那真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啊。也想找個老伴,兒女們也支持,但是談何容易,即便我們兩個老人談得來,但是,都要像我這樣,孩子不來爭房子的老人哪裏去找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