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與意識形態

社會科學如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科不科學?或者說,這些學科是否應老實地稱為學科而非科學?應該說,現代的社會學科的學者,是有必要努力地從實證的角度,來把這些學科盡可能地科學化。

只是,由于這些學科是以研究人性與人的行為為對象,而人又是集理性、感性、衝動等于一身的生靈;因此就不可能如自然科學那麼可靠準確。即便學者們會為了提升其客觀性與準確性,而主張價值中立,把事實與判斷分開對待,可實際上,也免不了相當的主觀性。比方說,政治學傾向于把政治現代化定義為民主化,就顯然是價值判斷多過科學,也就是應該是什麼(應然)多過事實是什麼(實然)。

同理,在經濟學裡,諸如此類的假設也多得很,如標準教科書會說,人是理性自利的經濟人,而根據這個假設,推出其他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如市場會被一雙無形的手(價格機制、理性自利等)導向可自我調整的均衡狀態,或有效市場論等,可實際上卻常看到非理性繁榮或非理性衰退這類現象。

也因此,經濟學家間的理論論戰特別多,甚而至于有人主張不可相信經濟學家,或干脆說,經濟學是意識形態而非科學。如韓國裔的劍橋大學「經濟狂人」張夏准在其新著《經濟學使用者指南》(2014)裡便開宗明義地說,經濟學有95%是常識,不要輕信經濟學家,也不可把決策全交由經濟學家。約言之,經濟學家不可靠!他甚至認為,當前流行于全世界的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是種意識形態而非科學。

早在2007年,他便寫了本《濫好人》的書,書中一一指出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毛病,進而提出反向主張,如主張后進國家應從實際出發,搞階段性的貿易保護主義,而非自由貿易。他也指出,新自由主義者所主張的自由貿易與市場有促民主作用是不實的,或具有相當的虛偽性。

更絕的是,他認為,追求完整、完美經濟理論或是純經濟理論,來制定經濟政策,是不切合實際的。實事求是地看,從戰后到1980年代,日台韓的政策制定者,多非純經濟學家,他們根據常識而非首尾一貫的完美理論,來制定國富民強的國計民生政策,反而取得驕人的成果!

約言之,若不懂得善用經濟常識,而一昧運用高深數理化模式完美的經濟理論來制定政策,反而會導致不可欲的結果。

早期的日台韓新,或現前的中國,並不依據當前主流經濟學教科書的理論來制定政策;而是從實際、國情出發,把理論加以國情化,才取得傲人的成績。若照著教科書讀死書,搞不會好會讀死書而走上沒落。更何況在一元一票的資本主義社會,能主導潮流的理論之所以可能流行,正是因為這些理符合資本家的口味與利益,才可能大行其道。

至于主流經濟理論,是否意識形態多過科學,則見仁見智。只是,從現實來看,強者多會支持新自由主義,而弱者則多會反新自由主義。在社會政治上,強者也多主張自由先于平等,而弱者則多會主張平等先于自由,進而提出各自的理據。

而歷史地看,權利本就是產生于利益。人類會為了爭取其利益,而在爭取過程中,把利益發展,正當化到權利的層次。這也說明了,人確有理性自利的一面,惟也可能有些道德成份。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