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蘿拉這個人「很內向」的時候,到底是什麼意思?剛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的首要之務就是找出學者到底如何定義「內向」和「外向」。我知道在一九二一年間,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出版了一本引起軒然大波的書《心理類型學》,認為內向和外向是人類個性的基石,從此炒熱這兩個名詞。榮格說,內向者面對圍繞在他們身旁的事件時,傾向於去思考這些事件的意義,而外向者則直接投入這些事件裡面。內向者趁著獨處時充電,外向者則是在社交活動不足時才需要充電。今日大部分的大學和《財星雜誌》百大企業都採用MBTI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法讓學生或員工瞭解自己的性格,而這個分類法就是以榮格的思想為基礎發展出來的。如果你曾經做過這個測驗,那麼你可能已經知道內向和外向的概念了。
但是當代的研究人員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很快就發現,無論是針對外向還是內向,世界上並沒有一體適用的定義。外向或內向並非是一種單一的分類,像是「捲髮」或「十六歲」這種大家沒有意見的分類。舉例來說,心理學上有「五大性格特質」之說,認為人的性格可以歸類成五種主要類型,信奉這種說法的人在描述內向者的時候不會形容他們「有豐富的內在生活」,而會說他們「言談沒自信而且欠缺社交能力」。世界上有多少位人格心理學家,就會有多少種針對內向和外向而下的定義。人格心理學家花費大量時間爭論到底誰的定義比較精確,有些心理學家認為榮格的想法已經過時了,有些則認為榮格是惟一下對定義的人。
然而,今日的心理學家們多少還是有點共識。舉例來說,大家都同意內、外向這兩種類型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需要多少外界刺激。內向者覺得少量刺激比較好,譬如說跟好友把酒言歡、玩填字遊戲,或是看書。外向者喜歡熱鬧,譬如說認識新朋友、從險峻的山坡上滑雪往下衝,或是用超高音量聽音樂。任教於密西根大學的人格心理學家大衛.溫特博士解釋,典型的內向者度假時不喜歡搭郵輪和大夥一起鬧烘烘的開趴,反而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在海灘上閱讀,原因是內向者認為「其他人太吵了」,這些很吵的人會在內向者心中激起恐懼,讓他們想逃離,使他們感到威脅。對內向者來說,一百個人構成的群體實在是太吵了,比一百本書還要吵,比一百粒細沙還要吵。
心理學家也同意,內向者和外向者工作的方式不同。外向者動作很快,會快速下決定 (雖然這些決定有時過於草率),也比較會一心多用,比較願意冒險;他們喜歡追逐快感,追逐金錢和地位。
內向者動作比較慢,比較小心,他們喜歡專心做一件事情,有過人的專注力,通常不太在乎財富和名聲。
我們的個性也決定我們的社交模式。外向者能讓你的晚餐派對增色不少,在你說笑話的時候大笑。他們通常個性武斷,喜歡主導,並且需要別人陪伴。外向者思考速度很快,表達得也快,愛講話,比較不喜歡聆聽,很少會有詞窮的時候,有時候話講出口的速度太快,結果講出的話和自己的意思相反。他們不畏懼衝突,但害怕孤獨。
相反的,內向者雖然也可能擁有高明的社交技巧,可能喜歡跑趴或參加商務會議,但是過了一會兒之後就希望自己能穿著睡衣宅在家裡。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社交精力投注在好友、同事和家人身上。他們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見。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
然而,「內向」並不是代表隱士或厭棄人群的人。有些內向者可能是隱士,可能厭棄人群,但是大部分內向的人都很友善。英文裡最具有人性關懷的一個詞句是「一定要(和別人)連接」,這句話出自顯然很內向的英國作家福斯特(E. M. Foster)之手。他在《此情可問天》這部小說裡探討的問題是如何才能達到「人性關愛的最高點」。
內向者也未必是害羞的人。害羞的定義是害怕羞辱,害怕社會一般人對自己不認同。然而內向只是喜歡「刺激程度不要太強」的環境而已。害羞必定很痛苦,內向則不會,而大家會把害羞和內向這兩個觀念搞混淆,原因是這兩者有時候會重疊(只是心理學家對重疊的程度尚無共識)。你可能是害羞的外向者,像芭芭拉?史翠珊,她的個性非常鮮明,但是怯場到不行。你也可能是不害羞的內向者,像比爾?蓋茲,他不愛管人閒事,但是不受別人閒言閒語的影響。當然,你也可能兩者都是。詩人T.S.艾略特相當注重隱私,他在《荒原》一詩中寫下自己可以「在一掊塵土裡讓你看到恐懼」。很多害羞的人變得內向,可能是想保護自己,因為與人交際讓他們很痛苦;但是很多內向者變得害羞,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別人的反應中獲悉自己「喜歡沈思」這件事情不太對勁,另一部分也是因為他們的心理狀態讓他們不願參與刺激太多的環境。這一點之後還會詳述。
雖然內向和害羞有所不同,但兩者其實有一些很重要的共通點。一個害羞的外向者安靜坐在商務會議裡,此時他的心理狀態可能與會議上另一位冷靜的內向者完全不同——害羞的外向者害怕發言,冷靜的內向者只是覺得這種會議環境的刺激太多了。可是在外界看來,這兩個人的行為完全一樣。瞭解這一點之後,那麼無論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都可以體會到,因為我們整個社會都爭著要當第一名,這樣反而讓人看不見那些美好、聰明與睿智的事物。雖然各自的原因不同,可是害羞的人和內向的人都可能決定要做幕後的工作,例如發明、研究、照顧重病患者或是安靜且成功地擔任領導者。他們不是最受矚目的角色,但是扮演這些角色的人仍是好榜樣。
這麼說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是精細繁複的個體,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內向者和外向者的種類很多。內向和外向這兩種性格,加上其他種類的人格特質及個人生命歷史,這些因素交互作用之後會產生出差異相當大的人。如果你是個很有藝術天分的美國男性,但是你父親一直希望你能跟你那些粗魯的哥哥一樣加入美式足球隊,那麼你的內向類型會與一個父母看守燈塔的芬蘭女生意人很不一樣。(芬蘭是個出了名的內向的國度。在芬蘭有個笑話:你怎麼知道芬蘭人喜歡你?看他是盯著你的鞋子還是盯著自己的鞋子。)
很多內向者也具有「高度敏感」的特性。這個詞聽起來很文謅謅的,但是其實是心理學的術語。如果你很敏感,則你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受到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優美的詞彙以及超乎尋常的仁慈表現所感動。你對暴力和醜惡的容忍度低於他人,你也可能有很強的良知。你小時候大家可能認為你很「害羞」,所以到今天你在「被人評量」的場合裡還是容易緊張(例如演講或初次約會)。我們稍後會探討為什麼同一個人會有這些看起來如此不相干的特質,以及為什麼這種人通常很內向。(有多少內向的人同時具備有高度敏感特質?這一點沒有人知道。但是我們知道百分之七十敏感的人很內向,而另外百分之三十則是說他們需要很多「獨處的時間」。)
以上提到這麼多複雜多變的狀況,這也意味著你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就算你自認是個百分之百的內向者,本書內容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你的情形——例如書中有相當篇幅探討害羞和敏感等主題,但你這位內向者可能一點也不害羞,一點也不敏感。其實這樣也沒關係,只要取用書中那些符合你情況的內容就好,剩下來的內容可以拿來當參考,協助你改善你和其他人的關係。
當然,本書也不能完全忽略名詞定義。對於學者來說,定義完整的名詞非常重要,因為他們在研究中必須探究內向的界限在那裡,以及其他特質(例如害羞)的界限在那裡。不過,在本書裡面我們比較注重這些學者研究的「結果」。今日的心理學家與神經學家攜手合作,借助掃描人腦的儀器有了重大發現,能夠改變我們看待這個世界以及自己的觀點。學者已經能夠回答以下這類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話很多,有些人卻小心斟酌字句?為什麼有些人埋頭工作,有些人卻喜歡在辦公室裡面舉辦慶生會?為什麼有些人喜歡指使別人,有些卻不喜歡帶頭也不喜歡被拖著走?內向的人能當領袖嗎?我們的文化喜歡外向,到底是正常的還是受社會影響的結果?從演化的觀點來看,內向這種特質能保存下來一定有其原因,這個原因又是什麼?如果你是內向者,你應該用自然的方式發揮自己的能力,還是像蘿拉在談判桌上一樣勉強自己?
答案可能會讓你吃驚。
如果你能從這本書裡面學到一件事,我希望你學到的是忠於自己的本性。我保證,這樣會改變你的人生。記得我告訴你我第一個客戶的故事嗎?我為了隱匿她的身分,所以叫她蘿拉。
那是我的故事。我是自己的第一個客戶。
(更多精采內容,請詳見遠流出版《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