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兩岸競爭力論壇套書三:第四章黃光國兩岸關係的突破與中國式 …

五、民盟書院:寄希望於下一代

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辛旗(2008)在他所著的《一個中國學者的世界話語》中指出:今天中國學術界要想重新建立自主的學術傳統,必須進行「雙重救亡,雙重啟蒙」的工作,一方面瞭解自己的文化傳統,一方面認識西方的學術精神。看到這樣的主張,我確實有「深獲我心」之感。

心理學的科學革命

多年來,我一直提倡:非西方國家必須以西方後實證主義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針對自己的文化傳統,建構本土社會科學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的問題。在這樣的前提下,我作了一系列的研究,也發表了上百篇的論文。兩年前,我整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出版《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黃光國,2009),最近,我又出版《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黃光國,2011),主張以「關係主義」取代西方主流心理學中以「個人主義」作為預設的心理學理論。

在同樣的思路下,六年前我出版《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黃光國,2005)。在我看來,兩岸之間的互動即將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在可預見的未來,不論是台灣和大陸,都必須殫精竭慮,盡力追求自身體制的完善。台灣的政治人物必須以自身的表現來說明:實踐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究竟有何優越性;中共也必須努力吸收台灣的民主經驗,「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兩岸學者更必須正視現實,從雙方互動的過程和經驗中,發展本土社會科學,並建構出中國式的民主理論。

中華文化現代化的實驗室

我一向主張:台灣是中華文化現代化最好的實驗室。在我看來,「民主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沒有人會質疑;中共必須走民主的道路。然而,我並不認為:在走向民主改革的道路上,中共應當「全盤西化」,照搬照套西方式的民主制度。我也不認為:台灣的「民主經驗」,有什麼必然的優越性。今天中國學術界的當務之急,是深刻反思台灣的「民主經驗」,批判西方的「資本主義」體制,並以中華文化作為基底,發展出中國式的民主理論。這樣的民主理論不僅要經得起社會科學界的辯論,能夠被國際學術社會所接受,而且要有高度的可行性,能夠在中國社會中具體實踐。

在兩岸之間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日,「民主行動聯盟」已經決定「寄望於下一代」,成立「民盟書院」,召募大陸來台從事學術研究的「陸生」,以及本地的有志青年,一方面傳授社會科學本土化的經驗,一方面發展中國式的民主理論。「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在目標清晰,方法明確的情況下,只要持之以恆,建立自主的社會科學理論,應當是指日可待之事。

參考文獻

1.Fukuyama, F. (1989). The end of history,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Kant, I. (1788/2009).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Abbott, T. K., Trans. Lightning Source Inc. 張永奇(譯):《實踐理性批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Popper, K. (1950/1984). 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5th Ed.).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莊文瑞、李英明(合譯):《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Popper, K. (1957/1981). 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李豐斌(譯):《歷史定論主義的窮困》。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4.Popper, K. (1963/1986).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傅季重、紀樹立(譯):《猜想與反駁:科學知識的增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5.Popper, K. (1972/1989). Objective knowledge: An evolutionary approach.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 程實定(譯):《客觀知識》。台北:結構群。

6.Weber, M. (1958).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 Parsons, Trans.).New York: Scribner’s.

7.Weber, M.(1905/1955):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張漢裕(譯):《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8.于宗先,2011,〈經濟學〉。見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主編):《中華民國發展史-百年學術發展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9.朱雲漢、林碧炤、蕭高彥,2011,〈中華民國政治學發展史〉。見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主編):《中華民國發展史-百年學術發展論文集》。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

10.辛旗,2009,《一個中國學者的世界話語》。北京:華藝出版社。

11.閆健,2006,《民主是個好東西 : 俞可平訪談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2.黃光國,1995,《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出版。

13.鄧文聰,2011,,〈籌設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國兩治”民主實驗區(上、下)〉,《中國評論》,3-5月,第159-161。

黃光國 簡歷

1.現職: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專任教授

2.學歷:

美國夏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

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

台灣大學心理系

3.經歷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1977/08-1981/07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講師 1976/08-1977/07

文化大學市政學系兼任講師 1971/08-1972/07

4.專書專章Books/Chapters

Hwang, K. K. (in press.). Face and Morality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M. H. Bond(Ed.), The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Hwang, K. K. (2009). Confucious. In R. Shweder, T. Bidell, A. Dailey, S.Dixon, P. Miller, J. Modell, (Eds.), The Child: An Encyclopedic Companti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Hwang, K. K. (2009).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R. Shweder, T. Bidell, A. Dailey, S.Dixon, P. Miller, J. Modell, (Eds.), The Child: An Encyclopedic Compan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wang, K. K. (2008). Life Goal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Value of Effort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U. Kim, and Y. S. Park(Eds.),Asias’s educational miracle: psycholog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New York: Springer .

Hwang, K. K. (2008). Han Fei’s theory of leadership and its function in Confucian society. In C. C. Chen, and Y. T. Lee (Eds.), Chinese leadership philosophies and practices: Indigenous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08-142.

Hwang, K. K., Cheng, W. Y. and Lee, Y. T. (2007). Confucian Relation and Chinese Organizational Culture. In Y. T. Lee, V. Calvez and A. M. Guénette(Eds.),La Compétence Culturelle: S'équipe pour les défis du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Paris: L’Harmattan. (pp. 141-158).

Hwang, K. K. (2006). Constructive Realism and Confucian relationism: An epistemological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In U. Kim, K. S. Yang, and Hwang, K. K. (Eds.),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New York: Springer, pp.73-108.

Kim, U., Yang, K. S. Hwang, K. K. (Eds.) (2006).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New York: Springer.

Kim, U., Yang, K. S. Hwang, K. K. (2006). Contributions to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 In U. Kim, K. S. Yang, and Hwang, K. K. (Eds.), Indigenous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people in context.New York: Springer, pp.3-26.

Hwang, K. K. (2005).The necessity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e realism. In M. J. Jandl K. Greiner (eds.), Science, medicine and culture.New York: Peter Lang, pp.284-294.

Hwang, K. K. (2004). The epistemological goal of indigenous psychology: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ve realism. In B. N. Setiadi, A. Supratiknya, W. J. Lonner, and Y. H. Poortinga (Eds.), Ongoing theme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pp. 169-186.

Hwang, K. K., Liu, T. W., Han, D. Y., Chen, S. H. (2003). Somatisa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onfucian ethics in Chinese culture. In W. O. Phoon and I. Macindoe (Eds.), Untangling the threads: Perspectives on mental health in Chinese communities, Transcultural Mental Health Centre, pp. 47-80.

Hwang, K. K. (2001). Morality (East and West): Cultural concerns. In N. J. Smelser, P. B. Baltes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Pergamon,Oxford, pp. 10039-10043.

Hwang, K. K. (2000). Psychology inTaiwan. In A. E. Kazdin (Ed. in chief),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Vol. 8,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pp. 2-4.

Gabrenya, W. K., Hwang, K. K. (1996). Chinese social interaction: Harmony and hierarchy on the good earth. In M. H. Bond (Ed.), Handbook of Chinese Psychology. Hong Kong:OxfordUniversityPress, pp. 309-321.

Hwang, K. K. (1995). The struggle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legalism in Chinese society and productivity: A Taiwan experience. In K. K. Hwang (Ed.),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Tokyo,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Hwang, K. K. (1995). Easternization and productivity: Aligning to quality of life. In K. K. Hwang (Ed.), Easternization: Socio-cultural Impact on Productivity.Tokyo,Japan: 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Hwang, K. K. (1991). Dao and the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Confucianism: a theory of East Asian modernization. In W. M. Tu (Ed.), The Triadic Chord.Singapore. TheInstituteofEast AsianPhilosophies, pp. 229-278.

Hwang, K. K. (1990).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family busin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 25, No. 5, 6, 593-618. Also in H. S. R. Kao, D. Sinha, and S-H. Ng (Ed.), (1995). Effective Organizations and Social Values.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pp. 37-62.

Hwang, K. K., Michael B. (1986). Social psychology of Chinese people. In M. H. Bond (E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3-166.

黃光國(2009):〈從差續格局到儒家關係主義〉。馬戎、劉世定、邱澤奇、潘乃谷(主編):《費孝通與中國社會學人類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591-600。

黃光國(2008):〈建構中國管理學理論的機會與挑戰〉。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編):《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85-103。

黃光國(2008):〈建構實在論與儒家關係主義:發展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策略〉。楊中芳(主編):《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論叢》。台北:遠流出版社,頁407-446。

黃光國(2007):〈兩岸關係的演變與「一中兩憲」的構想〉。孫震、于宗先、李瞻(編):《台灣危機》。台北:渤海堂文化公司。

黃光國(2005):〈華人關係主義的理論建構〉。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頁215-248。

黃光國(2005):〈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觀〉。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頁365-406。

黃光國(2005):〈華人的道德觀與正義觀〉。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頁407-446。

黃光國(2005):〈從科學哲學的演變論學術創造力〉。黃俊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台北:台大出版中心,頁109-126。

黃光國(2005):〈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基礎〉。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主編):《華人本土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頁57-80。

黃光國(2004):〈科學哲學與學術創造力〉。潘彗玲(主編):《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心理出版社,頁45-72。

黃光國(2003):〈華人社會中的臉面與溝通行動〉。陳國明(主編):《中華傳播理論與原則》。台北:五南圖書公司,頁311-336。

黃光國(2002):〈從新儒家到新新儒家〉。魏萼,李奇茂,張炳煌(主編):《新儒‧新新儒—東方文化與國際社會的融合》。台北:文史哲出版社,頁41-60。

黃光國(2002):〈從「現代性」到「本土化」:論「個人現代性」研究的方法論〉。葉啟政(主編):《從現代到本土—慶賀楊國樞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頁41-82。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台灣的科技發展〉。薛天棟(主編):《台灣的未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頁489-510。

黃光國(2001):〈“多元典範”的三層意義:敬覆林端教授〉。阮新邦,朱偉志(主編):《社會科學本土化—多元視角解讀》。八方文化企業公司,頁301-316。

黃光國(2000):〈華人的世界觀與心理治療〉。鄭志明(主編):《生命關懷與心靈治療》。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頁219-246。

黃光國(1994):〈知識主體性的追尋:論社會科學本土化的方向〉。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台北:師大師苑。頁265-289。

黃光國(1991):〈儒家思想與現代化:理論分析與實徵研究〉。見高尚仁、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傳統篇》。台北:遠流出版出司。

黃光國(2009):《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2008):《台灣意識的黃昏》。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光國(2007):《挑戰天王》。台北:印刻出版公司。

黃光國(2006):《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黃光國(2005):《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台北:生智。

黃光國(2005):《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黃光國(編著)(2004):《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黃光國(譯)(2002):《宗族、種姓與社團》。台北:南天。

黃光國(2002):《科學哲學與創造力》。台北:立緒文化。

黃光國(2001):《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1997):《權力的漩渦》。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光國(1995):《民粹亡台論》。台北:商周文化事業公司。

黃光國(1991):《王者之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黃光國(1990):《自我實現的人生》。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黃光國(1988):《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