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加大(UCR)華裔學者近日發表一新研究,表示若搭配正面的支持與關愛,虎媽式教育比其他教育方式成效更好。
「虎媽」一詞在耶魯大學華裔法學教授蔡美兒(Amy Chua)出書「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後家喻戶曉,更引發中美家庭教育差異的討論。
由河濱加大校園心理學(School Psychology)助理教授王慈欣帶領的研究團隊,對杭州589位年齡12歲到19歲的青少年做抽樣問卷調查。青少年寫下對自己父母的教育方式的看法,以及分析青少年自己的心理健康與行為表現。學者以六項指標評比父母的教育方式,三項正面指標包含「支持」(supportive)、「講道理」(positive Induction)、「關注」(monitoring),三項負面指標包含「溺愛」(permissiveness)、「處罰」(punitive)、以及「冷處理」(love withdraw)。
研究發現,父母的教育方式與孩子未來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正面教育方式會對孩子行為發展有正面結果,負面教育方式則反之。此外,由於孩子的自尊心發展會進而影響未來的心理健康,父母可藉由孩子的自尊心發展,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教育方式也影響學童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及適應程度,進而影響學生如抽菸、喝酒、打架鬧事等問題行為。因此,學者提出建議,老師可從孩子學校生活觀察其身心狀況,適時介入以提供需要的諮詢師與輔導。
王慈欣表示,父母教育的六項指標首先由西方學者提出,但此研究為更符合華人傳統文化,稍微修改指標的定義。例如,相較於西方父母,亞洲父母一般較少在公開場合向孩子表達愛,也較少對孩子表達言語稱讚,但不代表亞洲父母就比較不支持孩子,因此在「支持」這項指標中,便不納入這兩項。
王慈欣表示,此項研究主要分析父母教育方式六項指標的相互作用。若是其中一項特別突出,便透露教育方式出問題。但是若各項指標均衡,便不成問題。以「處罰」為例,是否過頭其實很難界定,但若搭配「講道理」 讓孩子了解被處罰的原因,就不會造成孩子自尊心受傷。反觀,若以「冷處理」方式處罰,如對孩子說出「爸媽盡心盡力照顧、提供你資源,你卻連考試都考不好」的言辭,或是因孩子犯錯而不理睬孩子等方式,就會影響孩子自尊心,進而影響未來各方面發展。
另外,「關注」也與「控制」(controlling)不同。高壓控制有行為與心理兩方面。如需做完作業才能玩耍、幾點以前要回家等,屬於行為控制,「關注」便屬此類。心理控制則是像冷處理、或讓孩子有強烈罪惡感、感覺對不起父母付出等。王慈欣表示,若是單看心理控制,對孩子心理發展會有負面影響。
此外,王慈欣也強調,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還需從與孩子的互動中學習,並將孩子的性格與天份納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