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心理諮商師史瓦吉多:關係可以消失,愛仍然保留

愛朋友、愛父母、愛孩子品質都不相同,我們並不明白其中的差異。人要有相當的意識跟覺知,才能針對自己所處的位置,發出不同位階的愛。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撰文/賴佩霞】

史瓦吉多(Svagito)
* 擁有慕尼黑大學心理學學位
* 從事治療師工作有二十五年以上的實際經驗
* 將治療與靜心相結合,在世界各地訓練出數百位治療師
* 著作:《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當靜心與諮商相遇》

當初投入心靈探索,無非是為了想要瞭解自己、想搞清處自己內心深處的陰影、想知道真相、想跳脫自己心中無形的枷鎖與框架。那到底是什麼?坦白說,當時也不說不清楚,只知道,我無法再像以前那樣活著,我急切想找到生命的出口….

就這樣,我開始全心投入各門派的心理課程,尋遍各種能讓我更瞭解自己的渠道,只要有機會學習,我一個都不放過,從心理學領域開始涉獵,進而踏入了靜心之門。

《當靜心與諮商相遇》是我接觸今天受訪者的第一個媒介。作者史瓦吉多,德國人,畢業於德國慕尼黑大學心理系,三十年前隻身前往印度普那,成為奧修門徒,從此便開始體驗各種不同的靜心技巧。當他深入自己的專業領域時,他體悟到治療與諮商不能單以技術為導向,必須以靜心視野為基礎,其境界雖然難以言表,但卻也是每個心懷靜心品質的治療師在工作時會含括的觀點—靜心不是一種外在的形式表現,靜心是一種存在的品質,可以存在於各種不同方式的諮商和治療工作中。

一九九五年,史瓦吉多隨著德國心理治療大師伯特.海寧格,學習家族系統排列,五年後,他將此系統納入他個人的療癒工作體系,後來也把他這方面的經驗與體悟集結成冊,出版了他的第二本書《家族系統排列治療精華》。

八年前,當此療法創始人海寧格老先生第一次來台時,許多專業人士齊聚一堂,一睹他那傳說中深具禪意的家族系統療法。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可愛的老先生。他直言不諱,同時又和藹可親。前幾年,我去香港看他,他坐在台上,我問他:「你可否說一說關於『自我尊重』這件事?」他像個頑童般,笑得燦爛說:「你問錯人了。顯然我也不懂『自我尊重』,否則,我幹嘛坐在這裡,面對眼前這幾百個人呢?」此話一出,大家都笑彎了腰。

老先生的淡然讓我印象深刻。爾後,我跟另一位曾受訪的知名治療師阿南朵聊起這個治療系統,她強力推薦史瓦吉多,她說:「我認為史瓦吉多是這方面的翹楚,他的精準無人能出其右。」這才想起,我曾拜讀過他的大作,而且深受感動。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聽他談談他對家族系統排列的體悟。

——————————————QA—————————————————

賴佩霞:請談談什麼是家庭系統排列?
史瓦吉多:這是一種根據家庭成員的重要性所排列出來的序位。家裡的每個成員,都有他該有的特定角色和位置。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但通常我們看到的都不是這樣,有的父母言行像孩子,孩子反而像父母。我們要瞭解,母親對子女的愛,與子女對母親的愛是截然不同的。雖然都用同一個「愛」字,但愛朋友、愛父母、愛孩子品質都不相同,我們並不明白其中的差異。人要有相當的意識跟覺知,才能針對自己所處的位置,發出不同位階的愛,這就是我們談序位的目的。

這是家族成員之間一種固定不變的自然法則,不管孩子年紀多大、事業做得多好,在母親眼裡,子女永遠是孩子。這的確需要相當的覺知,當母親哭喪著臉索求,子女很容易混淆,反過來變成母親的媽媽,長輩不但因此會失掉尊嚴,也會失去親子間原有的喜悅,轉變成一種義務關係,產生混亂與干擾。

孩子永遠無法將父母從他們的命運中拯救出來,父母給予、孩子吸收,這是自然天性。生命本該從父母流向子女,反過來,即顛倒天性,子女心裡會感到空虛,爾後,為了填滿該空虛,也會想藉由生兒育女來填補,一切便出於空虛,而非滿溢。如果生養孩子是為了從孩子身上獲取愛,將來他的子女,也會承擔相同的重擔,複製內心一樣的空洞,父母這樣做,孩子跟著學,就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57期/6月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