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陳強
當百萬年薪的總經理,還是回家給自己的孩子當老師?當這樣的選擇擺在面前時,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百萬年薪”,然後把孩子送到一個好一點的學校上學。但廣州的老李卻舍棄了前者,選擇與妻子雙雙辭職,回家創辦了一所小學堂,為的是讓自己的孩子接受一種“愛與自由式”教育,讓孩子“完整地成長”。
“心理、精神與靈性教育,是我們傳統教育最忽視的。一個老師要教四五十個孩子,壓根沒精力去關注這一塊。”
“我們發現體制外學校也有權威、有體罰,而權威和體罰意味著一種壓制,剝奪了孩子的自由,並非真愛。”
“面對孩子們的摩擦,很多老師都是粗暴地判定是非,卻沒有關注孩子的情緒。而我先強調很愛他,孩子會覺得他的感受、情緒是被尊重、接納的,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之後,再來跟他說行為對錯。”
“絕不回傳統學校”
為了孩子的教育,老李和妻子葉萬紅可謂煞費苦心───2008年至今,為了遷就孩子上適合的幼兒園,他們搬了5次家;去年,他們的孩子天天從幼兒園畢業,當過12年小學語文老師的葉萬紅辭掉工作,自己在家教了天天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葉萬紅與老李曾經有過巨大分歧,甚至影響了他們的夫妻關系。7年來,兩人苦讀兒童心理學、兒童教育方面的書籍,才漸漸達成共識。在對待天天上小學的問題上,他們一致想給孩子找一所奉行“愛與自由”理念、讓孩子“完整地成長”的學校。
今年6月,天天到了上小學的年齡,葉萬紅到處找小學。她心中有一個底線,那就是“絕不回傳統學校”。她在博客里寫道:“在傳統小學工作了12年,我深知孩子名列前茅這些光鮮的背後被扼殺了什麼!”她告訴羊城晚報記者,體制內學校是一種挑尖子的教育模式,學校往往只重視傳授知識。她認為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包括孩子的身體、感受、情緒、心理、認知、精神、靈性,如此才能“完整地成長”。
“心理、精神與靈性教育,是我們傳統教育最忽視的。一個老師要教四五十個孩子,壓根沒精力去關注這一塊。”葉萬紅說,孩子的創造力都被扼殺了。老李則認為,傳統學校的老師更多是研究教案,而沒想過弄懂孩子成長的心理、歷程、特點,加上中國家長也不懂孩子,這是很糟糕的事情。
在給天天找小學時,葉萬紅與老李直接鎖定體制外的學校,但沒有一所奉行他們想要的“愛與自由式”教育。“孩子只要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傷害環境,孩子在學校就有選擇的自由。我們發現體制外學校也有權威、有體罰,而權威和體罰意味著一種壓制,剝奪了孩子的自由,並非真愛。”
四個孩子的小學堂
老李夫妻最終決定把選擇權交給天天:“要不上一所普通學校,你去適應、接納,要不在家上學。”已經被培養得很有主見的天天想了一會,決定在家上學。考慮到葉萬紅一個人擔子太重,老李也辭掉了年薪百萬的工作。兩人決定自辦一所奉行“愛與自由”教育理念的小學堂,學生控制在8人以內,“收些學費,也可稍緩經濟壓力”。
今年5月,兩人租了一套一廳一室的房子當學堂,取名“六月小學堂”,並動員一些朋友把孩子送來上學。開始時大多數朋友都一拍即合,但後來都一拍兩散,叫好不叫座。學生雖然沒招夠,但小學堂還是在6月份開學了,當時只有天天與另外一名小孩。
後來,又來了兩個孩子,四個孩子分別為7歲、8歲、9歲和10歲。這些孩子都是自己決定來上小學堂的。除天天外,另外三個孩子都上過小學。老李發現,這三個孩子都被學校“折騰”出一些問題:一個受學校、家長雙重壓力,動不動就發脾氣;一個遭遇數學老師“冷暴力”,一看應用題就蒙,有心理障礙;一個老師對他有成見,同學都排斥他,為了引起關注會忍不住騷擾他人。
每天上午,葉萬紅與老李按每個孩子的學習進度、興趣及狀態,布置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課的學習內容,一般先讓孩子自學,孩子有不懂之處,兩人再一對一輔導。每個孩子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後,可以自由支配時間。中午,孩子們可以午休至2時15分。下午的學習,四個孩子採用分享的方式進行,課程包括地理、歷史等。“下午4點半下學,沒有課外作業。孩子們很放松,學起來效率很高。”
老李夫妻發現,孩子們經過連續6周的學習,會出現一個疲憊期,于是他們便把第7周作為“活動周”,停下所有學科的學習,通過活動的方式進行教育。
只有規則沒有紀律
在六月小學堂,如果孩子之間發生不愉快,葉萬紅會先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後再解決問題。記者在小學堂體驗時,看到天天與另外一個孩子發生摩擦,那名孩子一個人坐在休息室里流淚。葉萬紅並沒有直接介入,而是走到他跟前說:“老師很愛你,需要老師幫忙嗎?”孩子說不需要,葉萬紅就走開了。稍後,兩個孩子又和好如初。
“面對孩子們的摩擦,很多老師都是粗暴地判定是非,卻沒有關注孩子的情緒。而我先強調很愛他,孩子會覺得他的感受、情緒是被尊重、接納的,就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之後,再來跟他說行為對錯。”葉萬紅說。
六月小學堂有規則無紀律,用規則代替了紀律。“規則是共同約定共同遵守的,包括成人和小孩;紀律是成人為了約束小孩制定的規條。”葉萬紅說:“這很重要。孩子會覺得,成人與小孩只是年齡的差別,在人權上是平等的。不是因為你是誰,你就有特權,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所以,大至“活動周”的教育內容,小至課間休息多長時間,六月小學堂的諸多規則,都是6個人開會投票決定的。“我們讓孩子明白,規則是為了保護人人平等,而不是為了約束某一個人的。”六月小學堂,老師找學生、爸媽找兒子,都要說“打擾一下,我……”、“請稍等一下”,凡事都要說個“請”。葉萬紅和老李特別注意讓孩子感受彼此的尊重。
不擔心孩子的未來
“孩子遲早是要適應傳統環境的,將來的學業如何對接?沒有學歷,將來如何立足?”很多人,包括身邊的親人,都對老李夫婦提出類似的質疑。
面對質疑,葉萬紅心里卻很有底:“目前我們心里很透明,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有身處其中,才不會恐懼這些‘問題’。”
葉萬紅與老李目前初步規劃,六月小學堂只辦到小學6年級。“等孩子到了12歲,知識上他們肯定有很好的求知欲望與求知能力,心理上會比同齡人更成熟,更能承擔他要承擔的。具備這兩點之後,將來的路怎麼走,就不會有太多擔心。12歲完全可以讓他自己做選擇。”
葉萬紅表示,自己並不是反對學校教育,也無法替代學校教育,只是目前的學校教育無法提供她想要的教育。“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有能力去讓孩子在家上學,但不管是在家上學還是在傳統學校上學,都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老李說:“我們這條路肯定是小眾的,我們呈現了父母的一種可能性。”
葉萬紅說:“愛一個人就讓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尊重他的個性,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如果將來天天覺得掃馬路也覺得開心,只要他能養活自己,那我也贊同。”
專家說法
不提倡在家上學
應對此立法規範
對于“在家上學”,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鄭曉邊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只要家庭教育不要學校教育,會存在不少問題,不提倡“在家上學”,而且家庭教育應立法規範。
“從兒童發展心理學來講,6歲以前,是人最好的智力培養期、最好的語言習得期、最好的行為習得期,人格發展的最起始階段。所以,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人成長到結婚成家直至四世同堂,都需要家庭教育。沒有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會有很大的問題。”鄭曉邊認為,3歲以前以家庭教育為主;3-6歲,家庭與幼兒園共同作用;小學以後,家庭為輔,學校為主。初中以後,獨立意識成長以後,學校與家庭會逐漸淡化,社會教育為主了。
鄭曉邊指出,私人辦學古而有之,不能說它不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但是孩子的發展是社會化發展為主,孩子社會化進程一定要有同年齡式交流,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家庭畢竟是有局限的,即使他爸爸媽媽是全才、是百科全書,都解決不了跟孩子的互動問題。在家上學,沒有人際交往,沒有正常的社會化過程,結果很可能是變成要麼和父母一樣,要麼就完全反叛父母。
“而私塾辦學這還牽涉到違法的問題。因為目前我國沒有家庭教育立法,法律法規規定學齡期間的孩子,父母有責任把孩子送到學校去接受教育。”鄭曉邊說。
據了解,在歐美等國家庭教育早已立法,我國教育部今年2月公布的2011年工作要點中,才首次提到要啟動家庭教育立法項目。
相關鏈接
“在家上學”
在家受教的形式,國際上有一個專有名詞“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目前,全國各地已湧現相當數量在家上學的個案。據報道,浙江義烏商人成立的“在家上學聯盟”已有超過1800名會員。南京、上海、北京、廣東、成都等地已有十幾個聯盟部落。
據分析,國內“在家上學”個案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都有,存在形式多種多樣:父母在家對孩子自我教學,親戚朋友把孩子集中一起學習,集在一個區域的孩子共同學習,私人辦私塾學堂等等。有些經過多年摸索,已經初具小型學校規模。
香港新浪新聞現已開設Facebook專頁,讓你即時掌握本地、中國、國際新聞、財經消息及天氣、交通等生活資訊,與朋友分享!快點到Facebook Like我們的專頁![按此 Like]
(內容由新浪北京提供。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