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事析心理

  第一章 心理影響

  實驗1:插隊

  一個心理學家跑到圖書館,請排隊等候複印的人幫她一個小忙。

  「對不起,我有5頁紙要複印,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呢?」當她這樣說時,60%的人答應了。

  然後,她換了一種說法:「對不起,能不能讓我先複印呢?因為我要複印幾頁紙。」她只多加了兩個字「因為」,但同意的人居然增加到了93%。

  雖然心理學家早就知道,當我們請別人幫忙時,如果能夠講出一個理由,得到幫助的可能性就更大。但是這個實驗證明,只是聽到「因為」兩個字,人們就會認為她是有理由的,從而給予幫助。這證明了人類存在心理定勢,會不自覺地受到影響。

  第二章 互惠(Reciprocity)

  實驗2:捐款信

  美國傷殘軍人協會每年發出很多募捐信,經過統計,18%的收信人會捐款。

  有一年,該協會主動在信中放了一個小禮物(比如背面塗了不乾膠的標籤),結果捐款率幾乎翻了一倍,35%的收信人捐款了。

  這說明人們存在「互惠心理」,接受別人的禮物後會有一種負債感,覺得自己應該回報。所以,先給予別人一點小恩小惠,然後再提出請求,將會大大提高對方答應請求的可能性。

  實驗3:陪同參觀

  心理學家來到大學校園,詢問大學生們是否願意陪一群少年犯去參觀動物園,只有17%學生表示願意。

  心理學家換了一種說法,先問你是否願意每周為少年犯提供2小時的諮詢服務,至少堅持兩年?所有人都表示不願意。心理學家又問,那麼你是否願意陪他們去參觀一次動物園呢?這一次,50%的學生表示願意。

  可以看到,讓對方先拒絕一個更大的請求,會使得另一個較小的請求被接受的可能性上升三倍。心理學的解釋是,人們不喜歡有負債感,當你拒絕對方的時候就會形成潛在的負債感,即使你實際上沒有欠對方任何東西。為了做到不虧欠,人們往往會同意第二個較小的請求。另一方面,這裏還涉及心理學的對比原理,因為兩個請求形成對比,使得第二個請求看上去不那麼過分,所以更有可能得到同意。

  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如果你要向別人推銷,就要先展示質次價高的商品;如果你要向別人借錢,就要先開口借一個很高的金額。這樣會增加第二個請求被接受的可能性。 (未完待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