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

    □付丁丁

    【摘要】卡普費雷說:“謠言是最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謠言這個媒介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隱患,對謠言的傳播學研究日益增多。謠言傳播必須要有人,所以受眾心理研究就頗為重要,而在以往的研究中並沒有看到受眾個人與受眾群體的心理特徵有著很大的區別,所以本文以河北“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黃桃辟邪謠言為例,著重分析了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和影響受眾群體心理的因素並提出了謠言控制的對策。

    【關鍵詞】謠言;受眾群體心理;影響因素;對策

    引言

    謠言,這個最古老的傳媒,自古以來便生生不息,作為一個中性詞匯,卻在現在社會中使人們談謠色變,無形中“謠言”成為一個貶義的詞匯。新技術出現後,謠言的傳播搭上了順風車,影響范圍更廣。我們在每次謠言過後都痛恨不已,想要消滅謠言,然而卻屢禁不止。謠言的傳播中離不開人——造謠者、傳謠者、受謠者的參與。古語講“謠言止于智者”,現在社會人們受教育的水平逐步提高,為何謠言仍然像野草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如果我們回歸到心理學上,這個困擾我們的問題就渙然冰釋:群體心理與理性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徵。

    文獻綜述

    謠言幾乎與人類的歷史同步,自先秦時代秦始皇就為“亡秦者,胡也”所困惑,時至今日,謠言的困惑也不斷,如“謠鹽風波”“神收童男童女”“2012年世界末日”。所以卡普費雷把謠言稱作世界上最古老的傳媒。首先對謠言進行係統研究的是美國人,二戰期間西方研究小組對于各種謠言對部隊和人民士氣的作用產生了興趣,進行了係統的分析和考察。目前,關于謠言比較完整的著作有卡普費雷的《謠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漢斯-約阿希姆•諾依包爾的《謠言女神》(中信出版社,2004年)、奧爾波特等的《謠言心理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弗朗索瓦絲•莫真的《黑寡婦——謠言的示意及傳播》(商務印書館,1999年)、江萬秀等的《謠言透視》(群眾出版社,1991年)、陳雪屏的《謠言的心理》(商務印書館,1939年)等。[1]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謠言的影響力和破壞力與日俱增,開始成為社會的一大隱患,于是,謠言開始為人們廣泛關注。傳播學領域對于謠言的研究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于謠言傳播整體的研究如《謠言的形成及傳播》;2.謠言的成因及控制研究,眾多學者對于如何消除或者減少謠言進行了探討;3.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新技術的出現尤其是網際網路、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網絡謠言成為研究的重點,如網絡謠言的特點和傳播形式,網絡謠言的應對策略;4.謠言帶來的影響,主要是負面效應的研究;5.謠言傳播過程中的受眾心理。

    受眾包括單個受眾和受眾群體,法國群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古斯塔夫•勒龐認為“群體心理有著與理性個人完全不同的心理特徵”,所以為了找到謠言的消解策略,作為謠言傳播中不可或缺的受眾研究就顯得頗為重要,謠言的滋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受眾的需要。在眾多關于謠言傳播中的受眾心理研究中,人們並沒有專門對受眾群體進行研究,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認為:一個群體的表現,是該群體構成要素的總和或是他們的平均值。事實是,群體表現的實際情況正如幾種化學元素化學反應後形成的新物質一樣,氫氣H2和氧氣O2化合後形成水H2O,水的特性和氫氣、氧氣的屬性並不完全相同。[2]謠言尤其是現在社會中的謠言,往往會影響很多人,所以要找出謠言為何層出不窮,降低謠言的危害,就必須意識到謠言傳播的受眾群體心理。如何消解謠言,基本上有三條對策:一是政府提高信息的公開度、透明度;二是要求提高公民的媒介素養;三是要求傳統媒體發揮本身的權威性、可靠性。但是總體來講,這三條對策比較寬泛,沒有具體的實施細則,可操作性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揪出“病因”,從“人”上著眼。本文以2012年發生于河北地區的“神收童男童女”放鞭炮吃黃桃辟邪謠言為例,採用個案研究的方法來解析謠言傳播中的受眾群體心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