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媒體引導力消解社會心理逆反

    在心理學研究中,個人心理逆反是一種“因妨礙具體行為自由的規章制度或要求而產生的厭惡情緒反應”,而社會心理逆反則反映了“個人意志被剝奪和限制時極端反向的情緒表達和整體社會心態表徵”。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成員因受各種刺激,對社會現實產生從懷疑、抵觸到否定、對抗等消極情緒。當這些消極情緒大量彌漫于不同階層的各個群體,成為一種普遍心理現象時,就會對社會發展穩定產生明顯的消解、破壞等反作用。

    在當今中國,作為社會心理逆反的重要表現,謠言傳播是值得特別關注的社會現象。中國社科院對2012年中國謠言傳播作出研究分析,認為謠言在中國社會輿論場中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逐漸進入“新”謠言時代。透過這些大肆傳播的謠言,折射出的是自然環境、社會矛盾、社會信任和社會倫理的不斷惡化,是中國民眾內心深處的擔憂與恐慌,這將會加劇中國社會的斷裂,造成社會成員之間聯係松散、信任匱乏、矛盾重重。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社會心理逆反現象研究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在社會心理逆反現象的基本原因方面,多指向西方意識形態、多元思想文化、民生熱點問題和社會轉型期等。筆者認為,除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因素值得特別注意,如:不良官員影響。一些黨員幹部喪失共產主義信仰,官本位意識強、群眾觀念淡漠,這些人雖然只是幹部隊伍的一小部分,但其社會關注度高,容易造成幹部群體的信任危機,社會信仰缺失。改革開放以來,西方社會思潮、文化產品、生活模式等大量涌入,中國傳統的文化信仰、價值判斷遭遇前所未有的全方位挑戰,是非對錯界限逐漸模糊,社會大眾無所適從;主流媒體式微。隨著我國網民人數的日益膨脹,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多從網絡上獲取信息,長期以來作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的主流媒體,對社會心理的引導和穩定作用出現弱化;網絡技術催化。網際網路是兼具信息發布功能、輿論傳播功能、社會動員功能的聚合器,各種社會問題、醜惡現象、低俗文化、消極情緒在網絡廣泛傳播,社會心理不斷接受強烈的負能量刺激。

    社會心理逆反現象源于社會現實,卻未必真實反映社會現實,兩者之間具有能動的相互作用。社會心理逆反的實質是人們對主流社會文化特別是對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感。如果能夠對症下藥,從培育誠實互信的社會文化、塑造公正愛民的政府形象、建設權威可信的主流媒體切入,就可能消解社會心理逆反,引導其走上健康軌道。

    培育文化凝聚力。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是社會和諧、民族強盛的底蘊和內涵。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吸收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精髓,由情入理地闡釋並重構當代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並將之內化到人們日常行為舉止、社交禮儀、語言文字中。由于傳統文化依賴的物質環境和社會背景已基本不存在,很多現實問題需要從文化和習俗的源頭進行梳理,因此要注意形成與社會發展、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風尚,大力培育並推廣社會主義文化。文化發展的源頭在學校,學校教育是個人社會化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學校教育會培育更多積極健康理性的公民。文化發展的傳播靠媒體,因為傳播決定影響,傳播能力越強大,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越能廣泛流傳;文化發展還需要領導帶頭,因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只有領導真帶頭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文化發展才真有生命力和推動力。

    維護政府公信力。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把中國帶入網絡時代,為群眾監督政府提供了技術手段。各級政府要適應網絡時代特點提升執政理念、完善執政手段,塑造公信愛民的政府形象。要提高執政透明度,凡是不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都應按照社會輿論規律主動發聲或按照法律規定允許公民查詢。要提高執政權威性,發布施政計劃留有余地,逾期不能兌現的要說明情況,不能搞“鴕鳥主義”、避而不談。面對社會監督要謹言慎行,多說真話實話、少打太極推手、不玩文字遊戲。要完善民意民願民情的收集處理和反饋機制,不能忽視拖延、積累民怨。要加強黨員幹部管理,對違規違紀行為嚴肅處理,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出手,變事後查處為事先預防。

    提高媒體引導力。有什麼樣的新聞觀就有什麼樣的新聞報道。新聞媒體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靈魂,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始終圍繞和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正能量。要以新聞真實為生命,新聞媒體只有保持內容生產的權威可信,才能掌握對新媒體的優勢,在輿論引導中搶佔先機、領先一步。“打鐵還需自身硬”,要以新聞工作作風建設為基礎,一些媒體面對生存壓力,把賺錢作為首要目的,把媒體當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有償新聞、形象廣告,甚至對採訪對象進行新聞敲詐,發布失實報道,社會影響極其惡劣,對媒體公信力傷害很大。要以傳統媒體戰略轉型為突破,因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不是此消彼長、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可以實現共贏的,傳統媒體領導者要善于利用網際網路等新興媒體,努力探索全媒體採編創新點、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培育網絡時代贏利點,使傳統媒體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吳青熹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