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拖延 民主最後堡壘

香港近年街頭掛滿「成功爭取」的橫額,但炒得起的大型民眾運動,卻常常以「撤回方案」、「重新諮詢」、「叫停」等為口號。近月,曾蔭權政府已近尾聲,而梁振英政府亦正摩拳擦掌,但炒得最熱、激動人心的,卻還是立法會的「拉布」。

可以說,在香港這樣追求效率和成果的社會,「拖延」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普遍性傾向,從個別情況、個人生活細節,轉化成社會現象,甚至進入了人的精神層面。

拖延非偷懶 是力求完美

《拖延心理學》的兩位作者珍‧博克和萊諾拉‧袁均為心理學博士,並是美國加州大學的資深心理治療師。他們在1979年就曾為學校中的學生進行了關於拖延的集體治療(七十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想來都是精英)。時隔二十多年後的今日,兩位作者在新版序言中表示,在電腦、網絡和智能手機日益普及的今日,技術讓我們可以自由調整時間表,反而因此製造了愈來愈多的拖延者︰因為我們可以24小時都在工作,相反也可以24小時都在拖延,網上看看、Share、按Like……好像很充實和閱覽了很多資訊,但也可能是同樣在拖延原有的工作進度。

人為甚麼會拖延呢?並不止是「偷懶」這麼簡單。有部分的拖延者,其實是太重視工作的結果,事事力求完美,又或不想為自己設限,要有自己的主張,甚至想着「正確作法只有一個,我要一直等到我找到為止」。結果就花去太多時間。事到極端,某些人甚至會想「甚麼都不做比冒險後失敗收場來得安全」。

拖延者寧無結果 拒壞結果

同時,我們也別以為拖延者是吊兒郎當滿不在乎,他們其中一些可能是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例如希望以「最後一刻完成」的輕鬆姿態出現在人前,更有些人會害怕自己太成功會傷害其他人,覺得自己如果全力以赴展現真實自我,就會不受大家歡迎。「拖延者信條」甚至包括「我不能失去任何東西或任何人」。

我們可以把書中的「拖延者信條」,用來理解現在對於任何建設都不相信,盡量希望香港所有政治和實體上的建設都慢慢來,寧願無都不要做出壞結果的集體心態。這種心態不止是「好事之徒」的壞心思,它甚至是許多精英和知識分子的慣性思維了。

清談被中止 亂事望而及

不過,如果把焦點放回到議會「拉布」的狀態,則更有趣。書的兩位作者認為,拖延者往往是出於恐懼,恐懼行動的後果不如理想,或證明了他們能力不足。而拉布的吊詭恰恰在於︰人們將拖延議會,理解成自己行動與自我實踐。萬千網民在網上為拉布打氣,並演變為示威集會。或者可以說,這是在回歸15年,對於政府的極度不信任之下,所出現的矛盾躁動。

拉布其實是合法而誇張地演示民主原則,即極限展示民主議事的耐性,它會令議會的進程拖延,卻同時具有象徵意義。當功能組別的分組點票,令議會時時出現合法的暴力時,「拉布」其實是民主最後的堡壘,也是社會對於民主的最後信任之所繫。清談被中止,則亂事可望而及。

﹏﹏﹏﹏﹏﹏﹏﹏﹏﹏﹏﹏﹏

書名︰《拖延心理學》

作者︰珍‧博克、萊諾拉‧袁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