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人際僵局葛琳卡談衝突處理「五種模式」



葛琳卡博士。(圖:基督日報/ 鄭嘉傑)

 »葛琳卡博士。(圖:基督日報/ 鄭嘉傑)

相關新聞


繼早前關於理解衝突、面對臨界點和突破僵局的三講講座,拉法基金會義務總幹事葛琳卡博士於11月23日主講年會壓軸講座──「衝突後的實踐—如何從衝突到包容、分歧到共識、仇恨到愛」,以臨床心理學經驗講解化解爭端的步驟。講座吸引約600人出席。
葛琳卡博士說,每次衝突帶來的心靈創傷會成為情緒記憶。當類似處境重覆出現時,積壓已久的冤屈有朝一天會如河缺堤,一發不收。
化解衝突的竅門在於饒恕。她引用馬太福音6章15節「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解釋耶穌定下這樣的高準則,正是不讓人懷恨而影響人際關係和靈性生命。

要化解衝突必須先了解五種處理衝突的模式:包括迴避型、讓步型、贏家型、妥協型、合作型。

「迴避型」將「衝突」等同「絕望」,以致逃避爭拗,甚至自我封閉。「讓步型」覺得衝突是一場災難,為免關係受損,會盡力恭維對方或強調彼此的共同觀點,以沖淡分歧。「贏家型」將衝突視為對錯之爭,問題在於誰是誰非。這類人堅持己見,甚至強迫對方承認錯誤去解決紛爭。

「妥協型」認為衝突源自彼此差異,只要互相讓步,就不會各執一詞。「合作型」視衝突為自然而中性。這類人願意採納不同觀點,欣賞對方的獨特性,求同存異。

接著,葛博士講解面對面表達感受的技巧。面談時,一方當講者,聽一方當聽者。講者表達感受後,就讓聽者總結講者所說的話,然後交換角色。「講者發言時,切忌喋喋不休或直斥其非,例如『你做錯』﹔並且多用『我』作開始,例如『我覺得你這樣做令我難受』。聽者則要專心聆聽,勿打斷講者說話。」

葛博士解釋,衝突源於情緒記憶受牽動,並非理性認知,所以講者不宜矯正對方的錯處,而要反映對方的言行怎樣觸痛自己的要害。

葛博士再三強調,講者要表達核心感受,即適應原始性情緒 (Primary Emotion)。一些人表面上感到哀傷,卻隱藏怒氣,或敢怒不敢言﹔又有些人容易動怒,心底裡其實充滿哀愁,但為免破壞強者形象而逞強。前者稱為「弱的我」,後者稱作「壞的我」。

「弱的我」往往過份遷就對方,甚至迴避,有朝一天臨界點爆破,多年建立的關係就會破裂。她舉例有些女士突然向丈夫提出分居,丈夫才驚覺原來妻子多年來默默啞忍。所以這類人要明確設立界線,以免別人不自覺地傷害自己。而「壞的我」傾向指責對方,令人退避三分,所以要學習收起防護罩,表達內心需要。」

葛博士叮囑若雙方未有足夠討論,就不要急於解決問題。想與屬於迴避型的「弱的我」復和,應給予他們時間紓緩不安情緒。倘若強迫他們面談,只會令他們愈逃愈遠。如要與屬於贏家型的「壞的我」談論,則要注意他們自我意識強烈且雄辯滔滔,故此要耐心聽他們說話。亦由於他們是非黑白分明,所以要以理說服他們﹔發言時要一矢中的,若然為怕對方難受而轉彎抹角,只會弄巧成拙。

最後,葛博士講解如何在解決衝突後實踐主耶穌「饒恕別人」的教導。「不一定要與對方復和才能作出饒恕,而是接納自己是個罪人,並且得享基督寬恕接納,從而體諒傷害自己的罪人,將衝突化作彼此成長和同蒙醫治的機會。」

拉法基金會將與美國羅省角聲使團於11月27日在基督教宣道會希伯崙堂舉行「愛‧溶化衝突」音樂佈道會。詳情請瀏覽拉法基金會網頁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5]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