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分了,孩子如何不受傷?

    受訪專家/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韋志中

    張國立之子張默吸毒被拘留的事件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張國立與張默母親離婚後,張默近年時不時搞出一些如打人等新聞,有圈中人評價:年近30的張默好像從未走出叛逆期。事件也讓莊女士的心一直不能平靜,她與丈夫的婚姻即將走到盡頭,莊女士遲遲下不了離婚的決心,就是擔心仍處幼年的兒子因此受傷,長大後成為張默的翻版。如何讓孩子的心靈不受傷害,這也許是許多“既成的”或“將要成的”單親媽媽、單親爸爸們最關心的問題。

    家庭失和,孩子為何易叛逆?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武漢大學現代心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韋志中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伴隨著“分離”,出生時與母親子宮的分離,斷奶時與母親乳房的分離,上學時與父母的分離,更不要說父母離異時的分離了……這些分離發生時,孩子往往仍處于幼年或青春期,心理發育成長的關鍵期,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分離焦慮,一旦處理不好,就會使孩子變得更為叛逆,甚至出現病態性個性。

    一些夫妻雖然仍生活在一起,但感情失和,爭吵或冷戰不斷的家庭中,孩子長期置身于衝突中,也易產生叛逆、攻擊性格。

    這種攻擊性既包括攻擊別人,也包括攻擊自己。攻擊自己包括身體上虐待自己,往身體上燙煙頭、揪頭發,甚至自殺,也包括在生活中自暴自棄,故意活得很糟糕,這樣都可以讓“對方”或“家庭的拋棄者”(比如主動提出離婚的父親或母親)感到內疚、自責、後悔。

    這些孩子長大後還有一部分人可能會對外人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但對自己的親人或密友經常惡語相向、拳腳相加。其實這些被他攻擊的人都屬于其3米范圍內的人,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仍屬于攻擊自己。

    他們的叛逆性有一部分是攻擊性所帶來的後果,還有一部分是他們故意制造事端,引起“相關人”的關注。以張默為例,長大後他每惹一次事,張國立都出來道歉,等于每一次都向公眾宣稱“我是張默的父親,他是我的兒子”。在潛意識中,張默可能是很享受這一過程的,可以讓他的內心獲得某種補償。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小孩在耍大人的過程,只不過這不是在意識層面的,而是無意識的一種行為,自己都不知道。

    家庭解體,別讓孩子恨雙方

    夫妻倆真的過不下去了,如何分手,才能讓孩子不受傷,或少受傷?韋志中說,如果把婚姻比作公司,那就應該是無限責任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不同,即使公司解體後,公司的負債等後續問題仍需要處理。孩子就好比公司以前的產品或員工,解散時雙方股東要協商好如何妥善解決。

    在現實中,很多夫妻離婚覺得只是大人間的事沒必要告訴孩子(特別是年幼的孩子,覺得講了他也聽不懂),也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不經意間就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傷害。比如孩子可能會產生負罪感,是不是我做得不好,爸爸媽媽才離婚的;或者孩子以為自己被爸爸或媽媽拋棄了。

    即使孩子再年幼,父母也應該心平氣和地告訴他或她“爸爸媽媽將不住在一起了,但我還是你的爸爸(或媽媽),還是會一直愛你的,我們分開不是你的錯,也不是爸爸媽媽的錯”。分開後一方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另一方的不滿或抱怨,更不要讓孩子和你一起去恨對方。這樣做對很多人是非常難的,韋志中表示,這種情況下,可以先試著自己開解,不行的話再去求助親友,再不行就去求助心理咨詢師,讓自己的內心真正的沒有怨恨、放下對方。這樣才能有個好的心態面對未來的生活,才能對孩子的心靈成長最有利。

    父母離異後,即使處理得再好,孩子難免還是會出現心理的影響,比如變得不開朗、不合群,家長要注意這些變化,必要時要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對于單親家庭的孩子,青春期還是心理發育的另一個關鍵期,家長也要留意孩子的變化,付出更多的愛心和耐心陪伴他(她)度過。

    當然,新的家庭的成員加入後,繼父或繼母也有責任熟悉和照顧孩子,學習與孩子相處。因為你是新股東,不管有沒有書面協議,再婚已經表示你承諾對過去公司“產品”負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