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14年08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凌妃綜合報導)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受歡迎的人氣王,輕鬆的人際關係讓你的生活更愉快,身心更健康。美國財經與科技網站《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7月31日刊登一篇文章,列出了15個心理學研究,證實人見人愛並不難,可以靠練習來提高別人對你的好感。
巧妙仿照別人的言行 令對方輕鬆(Mirroring)
當談話時,試圖模仿對方的肢體語言、姿勢、臉部表情、聲調語氣甚至是用字遣詞。他們微笑,你就微笑;他們使用肢體語言,你就使用肢體語言。專家表示,這些仿照的舉動可以讓對方感覺舒服和輕鬆。可是請記住,使用這一招必須適度,千萬別超過,否則東施效顰反弄巧成拙。
在斯坦福大學、哈佛大學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等美國名校開課的人事管理行家奧麗薇亞‧福克斯‧卡本尼(Olivia Fox Cabane),在其著作《魅力學》(The Charisma Myth)中表示,只要傚法魅力人士的肢體語言和內心世界,魅力即可瞬間開啟,讓人脫穎而出。
花時間陪對方:「重複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麻省理工學院一項實驗發現,住在同一社區的人更容易成為心腹之交。社會心理學的「重複曝光效應」說明了任何事物,只要不是讓人有反感或是無聊的東西,再多接觸幾次之後,就會因熟悉而對其有好感。
常常見面與互動,可以提升彼此的熟悉度與好感。即使你和朋友不住在附近,嘗試著多去找他們,一起喝咖啡或出外郊遊,都可以讓你博得友誼。
多讚美別人:「自發特質移情」(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少講別人的八卦,八卦就不會回到自己身上。《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一書作者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提到,你怎麼評斷他人,人家就怎麼評斷你。這就是心理學所講的「自發特質移情」,當你講別人的閒話,聆聽者在無意間就會把你和你所描述的特質聯想在一起,最後那些特質就會「轉移」到你身上。
所以,當你說他人的好話時,別人就會把你視為好人。相反的,常抱怨別人的缺點,大家就會不自覺地把負面與無能等特質加諸在你身上。
保持愉快心情:「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情緒是有傳染力的,人們會無意識地感受身邊人的情緒。俄亥俄州立大學與夏威夷大學的一份研究稱,人的情緒會影響到週遭的人,當看見別人的情緒表現時,也會產生同樣的情緒反應。假如你總是保持愉快心情,那麼你週遭的人也會有快樂的感覺。
請注意,專家警告,負面心情的感染力比正面情緒的感染力更強大。想得人緣,在眾人面前想發脾氣時,請先三思。
和朋友的朋友交朋友:「三角閉合」(Triadic Closure)
若兩個原本互不相識的人擁有一位共同的朋友,那麼這兩人在未來認識的機率便會增加,這就是社會網絡理論的「三角閉合」。
三角閉合認為當兩個人有共同朋友時,就更容易成為摯友。因為有了共同話題,有了一個可以彼此信任的理由,還有共同分享一個社交圈。這種三向關係可以帶給人們相互認識的好處,第一是增加認識朋友的機會,其二是使得原本不相識的人可透過共同的朋友建立互信關係,第三則是刺激兩人認識。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學生做了一個實驗,在臉書上隨機幫助他人,結果發現當有共同朋友時的成功率就高(有超過11名共同朋友的成功率將近80%);沒有共同朋友的成功率只有20%。
告訴朋友你隨時為他們而來:「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的研究發現,當從事一項艱鉅的任務時,心裏想著摯友,會讓事情變容易。這就是社會心理學講的「社會支持」。該理論認為,在彼此交換信息的過程中,可以使人感受到關愛與尊重。
在這個實驗中,參與者被要求爬一座陡峭的山,當被告知有朋友同行時,這座山看起來就不那麼陡峭;當給參與者看到在爬山過程中有一位好友同行,那爬這座山的任務就變得容易許多。
所以,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告訴他你永遠支持他,並給予適時的援助,他會非常感動,這就是古諺云:雪中送炭真君子。
切勿逢迎諂媚:「得失理論」(Gain-Loss Theory)
一般人喜歡「平衡」的關係,當彼此關係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時,壓力容易產生,因此我們會採取行動使關係恢復到平衡點。當別人喜歡我們時,我們會傾向於回應對方。儘管誇獎讓人高興,但是過度褒揚,會讓人覺得是逢迎諂媚、虛情假意。適度稱讚你的朋友,頻率不要過份,他們會認為你是最真心的。
熱情與能力:「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心理學家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提出「刻板印象內容模型」。當別人第一次與你見面時,都會問自己:「這個人有多熱情?」還有「這個人有沒有能力?」
關於「熱情」和「能力」的最基本的判斷,會讓我們做出直覺的反應,對方是朋友還是敵人?這個人是來幫助我的,還是來搗亂我的?一般人的刻板印象是,假如能力強、學歷高或是經濟條件不錯的人,那就會比較想和他合作。
偶爾流露你的缺點:「出醜效應」(Pratfall Effect)
社會心理學家表示,才能平庸者不受眾人傾慕,最為人所欣賞者,也非全能,而是精明中帶有小缺點的人。「出醜效應」意指精明的人不經心犯點小錯,反而使人覺得他具有和別人一樣會犯錯的缺點,會讓人更加喜愛他。所以偶爾「開誠佈公」你的小缺點,會讓你更受歡迎。
共同價值觀:「相似吸引理論」(Similarity Attraction Effect)
同一個社會群體的成員分享著同一價值觀(shared value),共同價值觀對組織成員具有導向、凝聚和激勵的作用。社會心理學家紐科姆(Theodore Newcomb)的研究說明了這一原理,人與人之間相互吸引是基於雙方有共同的目標以及相似的態度。個體之所以相互交往並建立關係,形成群體,是因為他們具有共同的態度和價值觀。
不經意地感動他人:「潛意識感動」(Subliminal Touching)
《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 (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一書作者萊昂納多•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表示,人對真實世界的感受,都是經過潛意識加工後製造出來的。潛意識是無形的,卻深深地影響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意識體驗,包括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他在書中提到一個例子,一位法國年輕人站在街角,向過路的女性搭訕,結果發現,輕輕觸碰女性手臂的搭訕成功率,要比沒有觸碰的高出兩倍。
真心的微笑:「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
據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的調查,真心微笑比強迫性或是禮貌性的微笑更虜獲人心。真心微笑是情緒高興的表現、自發性地產生,能被對方預先偵測到的行為。而強迫性或是禮貌性的微笑所傳遞的信號和真心微笑完全不同。
真實的微笑,又被稱為「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它是發自內心的微笑、真誠的高興,而非皮笑肉不笑。當杜鄉的微笑出現時,對方的嘴角呈現上揚,而眼尾魚紋也會出現。
自我驗證理論(Self-Verification Theory)
一旦人有了關於自身的想法,他們就會努力證實這些自我觀念。假如一個人認為自己很聰明,他就會去驗證這一觀點。為此,他會從事能表現他聰明的活動;選擇性地尋找、接受和保留能證明他睿智的信息;還會試圖使他人相信他擁有卓越的智能。
據斯坦福大學以及亞利桑那大學的一項研究,對自己擁有正面和負面觀念的參與者,被要求是否想和對他們有正面和負面印象的人互動。結果顯示,正面想法的人喜歡和看重自己的人在一起,負面想法的人喜歡愛挑剔的人。這是因為人喜歡與自我認知一致的人互動。
告訴他們秘密:「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 )
真誠地與他人分享自己個人的、秘密的想法和感受,是與他人建立關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根據紐約州立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研究顯示,假如你一直問對方更深入的問題,就容易在短時間內建立強固的友誼。
積極期待好事:「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比馬龍效應」或「期待效應」)就是你期望甚麼,就會得到你所期待的,也就是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只要充滿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我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信息,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人都會希望並期待美好的事物,那麼,想做個受歡迎的人?那就積極期待好事,相信好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責任編輯: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