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報告員”揭示學生心理健康情況堪憂

  據報導,近日,一則“深圳一學校設學生情報員專負責打同學‘小報告’”的消息吸引了很多讀者的眼球。

  據悉,深圳市南山區前海學校每個班上有兩名學生,他們除學習外還做著“地下潛伏”工作,注意觀察同學情緒與心理變化,然後,每周定期向老師提供情報,以便老師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動態。

  心理情報員的具體工作是這樣的:如果某同學早戀了,上課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某同學缺少父母關愛,故意逃學想引起家長注意﹔某同學愛給人取侮辱性外號……他們就負責向心理學老師反映,但並不具體點人名,也不向班主任打“小報告”,然後由心理學老師教會心理情報員以朋友的身份去跟當事人談心開導,疏解心理問題。

  說到底,這樣的心理情報員制度,從始至終都是以同學們之間互相傾訴的形式開展,跟與學生關係密切的班主任毫無關係,而心理學老師也是作為“局外人”出謀划策而已。除非碰到情況嚴重的,學校才會以開主題班會的形式來探討。

  這就是說,這樣的“心靈互助幫幫團”,並不存在“出賣”朋友,也不會讓學生們覺得這個集體不安全。因為心理情報員的活動路徑,始終緊系在心理健康教育這條紅線上。

  反倒是現實更讓人憂慮:

  長期以來,在升學的壓力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和重視,甚至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的趨勢。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學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關注意識還相當淡薄,使得心理教育基本處於空白或者停滯狀態。而即便心理教育起步較早的高校,與美國相比,心理咨詢人員缺口也高達九成。

  與心理健康教育缺失相對應的是,據2011年的世界兒童狀況報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而在我國,心理有問題的青少年也不在少數,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集體離家出走、因“被理發”跳樓、網上相約自殺,不斷見諸報端的新聞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這無疑是危險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生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其重要性早被包括官方在內的各方認可,國家教委新頒布的德育大綱第一句話就開明見山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與心理健康教育”,明確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而聯合國公布的健康的標準中,前三條就是關於心理健康的內容。

  就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學校當然應該積極承擔起主要責任。無論是國外經驗還是國內實踐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就應該讓學生參與進來,而不能一味地說教。

  心理情報員制度,通過小小心理情報員的零距離觀察,收集和反饋其他同學心理波動,經過心理老師的診斷和授意,再由其與同學交流溝通,化解不良情緒和不健康心理,或者開主題班會共同探討,顯然都不失為讓學生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好辦法。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