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導:給孩子一個沒有創傷的童年

心理學家李子勛老師

  主持人殷智賢:各位網友大家好,感謝各位關注和諧家庭基金公益講堂,今年的主題是「慈愛就是生命力——中國兒童陽光成長行動」。我們都知道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如何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使他們身心兩方面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長,是我們所有成年人的責任。但這個不僅僅是一個美好的願望,更需要有真正的智慧,今天我們請來了著名的心理學家李子勛老師。您好。

  李子勛:您好。

  主持人殷智賢:我們今天請李老師跟廣大網友談一下,從心理的角度來講,什麼樣才算是保護孩子的生命安全?我們都知道,孩子在他未成年人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成年人有很大的依賴,在這個漫長的時間裏面,就您多年的研究和臨實踐來看,您認為孩子可能遭受一些什麼樣的心理創傷,這對他的終生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李子勛:一般從心理學的經典理論來看,兩歲以前的孩子都是容易受到創傷的影響。心理學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所有的心理障礙,心理疾患都得於3歲以前,也就是說3歲以前如果把孩子保護好了,99%的心理方面的困擾都不會那麼的嚴重,或者至少不會形成一個病態的。當然這隻是心理學的一個理想化,實際上我們知道,創傷一個是看他發生的時間,一個是看他發生的烈度,就是強度。哪怕7、8歲或者十幾歲,如果這個創傷來得太厲害,恐怕人也會出現心理方面的障礙。但是這樣來講,心理學主張的就是說,在兩歲以前,媽媽要盡起很大的責任,在很多福利比較好的國家,都會給母親這樣的時間和條件,包括環境,保障母親能夠跟孩子有一個很好的生活。那麼在中國,我們還做不到,我們的產假,現在就是100天左右,中國這個事情還沒有意識到,兒童早期的時候是需要媽媽陪伴的,而不是一個阿姨或者是姥姥,或者是奶奶來陪伴,這個可能是導致中國兒童在早年的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被傷害或者是事故。

  主持人殷智賢:比如?

  李子勛:比如說孩子的摔傷、踢傷,或者是燙傷,或者是阿姨、姥姥看不那麼盡心,包括就是語言、行為,我記得在北京台播過一個錄像,就是一個阿姨怎麼整孩子,推搡他,一個一歲多的孩子,打他,不給他吃東西,媽媽白天上班,晚上孩子不能表達清楚,阿姨總是說好,媽媽也特別感謝這個阿姨,要不是這個家裡安了攝像機,這個兒子從半歲開始帶著,想想帶了三歲,來自於親密關係,晚上跟阿姨睡覺,會建立這種親密關係,就會形成我們心理學經常談到的就是變形人格障礙,就是來自於他需要阿姨來餵食他,來懷抱他,跟他睡覺,對他來說是重要的關係人,他需要依戀這個關係人,在依戀中受到創傷,就不得不去理想化它,所有的懲罰都看成是自己的錯,孩子無意識的,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衝突。成年以後,在親密關係中,不能夠自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就容易出現很多婚姻和戀愛的困境,包括對親人的不信任,這個一般在心理學就認為是一個邊緣性障礙,這樣一個情況。這些創傷可能在心理學討論比較多,尤其20多年來,在西方或者在美國這樣一個談到母嬰關係和依戀障礙裏面。我們反覆提到變形人障礙的情境,不管在西方也好,在中國也好,中國的父母在管束教養孩子的時候缺少一種真正的培訓,好像生了孩子就是媽媽,因為對中國這個問題來講,我們是會沒有擔負起對母親的指導,而西方這些指導都是免費的,不需要花錢的,中國如果談到指導,都是帶有一些商業行為,但是以後你們的基金會或者和諧家庭基金,或者可以針對母親每一年來接受或者一周或者兩周的指導,這種都是蠻好的,因為可以避免大量來自於不了解兒童發展心理帶來的影響。

  主持人殷智賢:您除了剛才談到,雇的保姆對小孩兒可能造成傷害,由於母親缺少陪伴,而不能覺察。我注意到您剛才提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帶小孩兒,也可能不盡心,但是現實生活中,大量職業女性不得不工作,總是把孩子交給祖輩,爺爺奶奶都覺得自己特別愛自己的孫子,這種不盡心表現在什麼方面?

  李子勛:一個就是管束不夠,照顧不了,因為奶奶年紀大,因為孩子永遠生活在當下現實的生活里,而爺爺奶奶變成是隔代,現實感離孩子太遠,跟媽媽不一樣,一方面是管束不夠,或者過緊,爺爺奶奶為了自己的兒子或者是女兒,過於盡心,一直忽視孩子那種自覺的發展,就是我們現在心理學比較主張的生命自己的能量很大,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假定了一個生命,只要是環境合適,不需要去教化他,或者引導他,他自己會找到成長之路,他有一種力量,就像一棵樹,放在土裡,長大,不需要你去管束他。

  心理學發展以來,我們越來越主張,不要太多的影響孩子從小到大的自我選擇,自我行為。在這一點上,我也想從自然中尋找一種智慧,我們看到自然,不管是飛禽或者是哺乳動物,它們對孩子的管束,往往只是一個條件,就是安全,別的都不管,羊要跑就跑,但是它覺得跑出了範圍,你就得把它抓回來,在他可控的安全範圍內,讓他去滾,去碰,碰一些危險的東西,只是在旁邊靜靜的看著,直到它覺得危險涉及到孩子的時候,它會把孩子帶回來,大自然是這樣的,不怎麼約束它,不怎麼規定它的行為。

  其實人類,我們的孩子當然跟自然界的孩子有一些區別,但是事實上,我們還是來源於大自然,還是應該從大自然中獲得一些啟示。所以說,現在的孩子的成長來講,西方來講,從美國或者是加拿大,都是主張對孩子小時候的行為不給予太多的約束或者是規定,讓他們自由發展,自由決策,這樣慢慢能夠找到自我。因為在現在心理學來談,就是我們的孩子,90以後的孩子,包括我們2000年以後,2010年以後,越來越自我為中心,自戀型的方向長大的,因為他的很多滿足都得到了,那麼越是這樣的孩子,他越願意自我主張。那麼我們用傳統的方式來帶他,一定要跟他規劃好,那麼和他的很強的自我主張,就會產生很大的衝突。

  主持人殷智賢:這會給孩子帶來創傷。

  李子勛:這不一定是創傷,但是這會給母親和孩子這種養育帶來困難。因為現在比如說90后的媽媽已經有了,80后的基本上的都是媽媽了,養育新時代孩子的時候,發現越來越麻煩,越來越搞不懂他們,可能是他們的成長和所處時代不一樣,我想真正的創傷,從心理學來看,可能還是,一個是幾個方面的,一個就是體罰,就是身體的創傷,來自於身體的創傷。因為我們講的身心一致,一個是語言和心理方面的冷落,不理他,或者不愛他,或者是忽視他,這種創傷,這兩種創傷,一個是暴力的,一個是帶有情緒或者精神暴力,媽媽整天發脾氣,媽媽整天沒有好心情,或者對孩子的態度非常的忽視,就是我們說冷漠,這種情況下,大家都知道,在前十幾年都在研究創傷性試驗障礙。那麼對於這種早年成長的孩子,在慢慢的接觸這兩種,一個是體罰,一個是精神方面的冷落,或者是隔離,或者媽媽離開,突然在分離階段消失了,可能會造成這種創傷后適應障礙。但是現在就是,現在對創傷性試驗障礙研究就比較少了,就發現我們的孩子彷彿比我們那一代,60年代、70年代長大的人更能夠耐受一些獨立成長的環境,這個可能跟他的自戀型長大有關係。那麼發現這種產生創傷的反應在減少,而每個孩子都具有適應力,能克服成長中的麻煩。    

  主持人殷智賢:但是現在很多家長由於他自己成長過程中覺得缺失很多,他會不斷地要補償給孩子很多東西,當我們也看到,這種補償帶來的後果,就是說也會削弱孩子的一些自主的能力,然後我們會看到現在的小孩兒,好像他們很容易就被某些誘惑帶走了。曾經有人就是說做過一個測試,他用一個iPad在一個小時之內帶走了5個孩子。那我們就是說,現在保護孩子安全,那拐賣兒童現象在中國還是說屢禁不止。這些孩子是怎麼被拐賣走的?一個ipad就能帶走五個孩子,這個孩子的安全性是很低的。您剛才說這一代孩子由於獨生子女的原因,他們在物質上會得到很大的一種滿足,按說他們不容易被誘惑,可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看到,一個糖可能會使一個小女孩兒被一個男性性侵,然後一個ipad可能就會使五個孩子在一個小時之內就被拐賣走。那這種安全性其實是蠻令人擔憂的,這和您剛才談到的說,他們在早年成長過程中是否缺失了什麼,才會有這樣一種反應?

  李子勛:不一定,這個現象要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就是說90以後的孩子或者我們現在新世紀的孩子,他更對外部,對社會,對人有更大的信任,正因為他更大的信任,才容易產生我們談到的被騙。這一點我就要講一些我們曾經接觸的美國人,或者是澳大利亞人,他們就像大男孩,他們很容易被騙。一個美國專家來到中國買了一個假貨,因為他們很信任,他相信人,他相信你,所以他很容易買到假貨,但是並不一定他買了假貨,就對自己的信賴做一個假設,他只會更謹慎,不會因此喪失對人類的相信。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