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分析中西文化「華人講人情關係」

有著20多年西方工作和生活經驗的本地認知心理學家、教育諮詢專家馮琦博士,將華人移民在親友接待上的困惑,上升到了跨文化心理學中的文化適應的高度。她認為破解困局的方法,只能是基於尊重的理解與溝通。
雖然華人移民接待親朋的各種感受不一而足,呈現出的其實是面子或人情與現實之間的衝突。中國人好面子的文化,往往成為真正交流與溝通的障礙,許多該說的話卻說不出口。馮琦希望媒體能夠充當這一橋樑,在諮訊發達的當今,讓更多在國內的人,了解到國外的真實狀況和人情世故。
她表示在西方文化中,大家注重對彼此空間的尊重,更尊重對方的價值觀。比如吃飯,西方人很多時候是自付自己的費用,如果被人請客,有些人還會覺得對方可能有所求,或自己欠了人情,反而會於心不安,更不用說要佔用朋友的帶薪假期這樣大的人情。要知道國外的假期很有限,有時候都不夠用來陪家人。

加國消費自掏腰包

由此不得不談到國內外職場文化的差異。在國外,生活和工作的分界線非常清晰,上班時間員工不可花太多時間處理私事,否則可能飯碗不保。國內則很多時候公私不分,上班出來辦事也有可能。另外,在收入上,國內有許多灰色收入,有一定職位的還可以用公費請客,很少人會自己掏錢撐場面。在加拿大所有消費都得自掏腰包,要報銷是不可能的。因此,請客的排場當然無法與國內相比。
還有,中國社會是講人情、講關係,西方是講理講法。在國外必須要有很強的法治觀念。如果朋友住在你家中,無論是意外受傷,甚至出現食物中毒等現象,主人都要負責。因此請朋友來家居住,不單是麻煩不麻煩的問題,主人還可能會負上法律責任。
在20年前中國人出國旅遊的還不多,能出國的人也會有一種謙卑和感恩之心。但隨著中國人愈來愈有錢,見的世面愈來愈多,有些人的心理便漸漸膨脹了,反而覺得國外的朋友出手不夠大方,國外的設施不夠高檔,弄得接待的朋友費力不討好。本報記者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