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林菩提路病榻上轉念寫下心理學佛法

文/記者陳瑋全專題報導

心理諮商教育權威鄭石岩也曾遭遇人生挫折,他三十九歲那一年在登山過程,跌傷脊椎,下半身無法動彈,心裡沮喪,愁容滿面,太太的一句話:「過去你學禪、學佛、學心理諮商,幫助了很多人,而這次你自己卻一點都不受用。」因而點醒了他,奮發寫作,身體卻奇蹟康復,並成為實用心理學的暢銷作家。

發心閱藏經 立志寫作

鄭石岩研究所畢業後,高考進入台北市教育局擔任專員、科長,後來轉到學校教書,因為教跟學可以融合在一起,開始發心閱讀大藏經。雖然當時薪水一個月三千元,而一套大藏經要七萬元,他仍舊買下一部大正藏,從大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開始,研讀各宗重要經論,並勤於做筆記,留下許多紀錄,後來更燃發寫作的想法。

但人的因緣奇特,三十九歲那年,熱愛大自然的鄭石岩,在登山時跌傷了脊椎,下半身不能動彈,醫生說得動手術,可是卻不一定能恢復行動能力,而且醫院暫時沒有病房,只能回家等待。這段期間,鄭石岩心裡沮喪,愁容滿面。

鄭石岩的太太對他說了一段話,讓鄭石岩想通了,就跟太太說:「如果我真的不良於行,坐輪椅,那我下半生就演講寫作。」心裡體悟一切現成,既然不能行動,就把力量用來寫作,當下請太太把筆記拿出來,在病榻中開啟了寫作之路。

投入寫作之後,病情奇蹟似地好轉,一個月恢復走動,放開拐扙踏出第一步時,覺得人生不需要求什麼,能走、能看、能聽就是一種幸福,也才真正感受到佛法裡所說的「當下即是一切」 。

念心理諮商 堅定信仰

原本家貧,高中必須半工半讀的鄭石岩。從小販做到大批發,體驗做生意賺錢的樂趣後,一度認為,繼續念書上大學似乎已經不太重要。母親感嘆因為環境關係,讓他無心讀書,幾次外出進貨,閒聊時長輩們鼓勵鄭石岩應當再去念書,於是他重新拾起書本。

結果,鄭石岩不但上大學、念研究所,成為國內心理諮商教育的權威。大學時代,老師鼓勵他多了解不同宗教,增進自己對心理諮商的專業,在各種的宗教活動中,鄭石岩發現,佛經乃至《聖經》裡頭所說的,有很多都跟心理諮商教育有密切關係,也因此對佛教的信仰更堅定。

他體悟,佛教覺性的開啟,能超越且能統合世間許多觀念,各宗教之間並不衝突。當心真正開啟時,是「有」的修持,不離開人間生活所需,此即「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真義。

他開始研讀《六祖壇經》與淨土經典後,在心理諮商中更發現,當一個人覺性開啟時,煩惱障礙、消極思想、心理逃避的心結,就比較容易打開、得到治癒。

「所以覺性這個課題,與人的自我實踐、破除煩惱障礙有很大關係。」鄭石岩說道。

處處佛法 激盪靈感

鄭石岩平常工作事務繁忙,仍每天閱經讀書,他認為學術研究到哪裡,佛法就到哪裡,寫作、讀經與平時生活工作可以互相結合。而且在佛學、心理學兩個領域中研讀,兩個領域激盪產生新的靈感,讓他對人的行為與適應環境有更多的發現。

出書後,鄭石岩接收到許多讀者的鼓勵與回饋,就這樣寫出一部又一部膾炙人口的好書。他陸續完成以禪為基礎的系列,與心理相關的唯識學系列,還有生活實用智慧系列,兒童與教育系列等四十多部著作。(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