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就開始有種族偏見?

(photo credit: Sergiu Bacioiu via photo pin cc)

雖然嬰兒出生時就像一張白紙,沒有任何種族的認知,但根據新的研究顯示,大約九個月大的嬰兒便可以認得與他們最常互動的臉孔情緒的人。

麻州大學心理學家Lisa Scott的實驗結果發現,九個月大的嬰兒,對於區辨兩張不同種族的臉的能力下降,也較難正確的配對情緒聲音與不同種族的情緒表達。這是第一個「不同種族臉孔的情緒認知比同種族的還困難」於嬰兒身上驗證的實驗。這篇研究刊登在最新的《Developmental Science》。

研究者表示,在嬰兒新生的第一年,他們的感知發展特別強烈的在他們周遭的人,像是家庭成員。這樣專注在相似人群,被假定是造成日後有些成人要區辨其他人種的臉孔感覺較困難的根源(就像你會不會覺得美國人好像長得都一樣,台灣人卻讓你一看就知道誰是誰?)

這樣的結果雷同於嬰兒學習語言。在嬰兒不知道語言其代表的意義時,他們將所有聲音一視同仁,不同語言的細微差異皆能區辨;但當他們開始學習母語時,便對於其他語言細微差異的區辨能力便下降。

Scott說:「這個實驗除了顯示嬰兒學習環境造成的差異影響之外,也許可以提醒早期教育(幼稚園甚至更小的孩子)應該加入避免未來種族歧視或刻板觀念的議題。」Scott強調:「實驗結果顯示對於臉部認知能力開始有偏見,大約是在學語前的嬰兒,這時期的嬰兒還沒有種族的觀念。所以我們必須去了解這些『自然造成的』偏見,而試圖去減少消滅偏見。」

這個實驗的流程,每個嬰兒由父母帶他們進實驗室參與一小時的腦電波實驗,過程包括給嬰兒看臉孔圖片同時聽情緒聲音。受試者為48位幾乎沒有與黑人互動經驗的白人嬰兒。他們必須完成兩項作業,第一樣是區辨兩張臉的異同,兩張臉可能都是白人或是都與自己不同種族;第二樣是讓他們看與自己同種族或不同種族的情緒臉孔(開心或難過),搭配正確或不正確的情緒音效(笑或哭),並記錄他們的腦電波。

結果顯示,五個月大的嬰兒區辨同種人或不同種人的情緒臉孔能力相同,但九個月大的嬰兒則只在區辨同種人的情緒臉孔時有較好的表現。而腦電波的部分,五個月大的嬰兒在同種與不同種的情緒臉孔區辨的腦電波相同;而由五個月大到九個月大的嬰兒,與情緒臉孔區辨相關的腦電波則從大腦的前端慢慢移往後面。這樣的神經活動區位的改變,幫助我們了解新生第一年的腦部發展過程。

資料來源:Science Daily:Infants Begin to Learn About Race in the First Year [2 May 2012]

你可能還會想知道: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6]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