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心理學: Small Group Management

林煒舜

臨床心理學博士

•當一個多於十五人的小組舉行工作會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會達到上萬次,變得低效益。

•經驗告訴我,大部分管理人員都覺得三十人和廿五人的小組,工作能力分別不大。

小組管理(Small Group Management)是近期在管理層面上十分熱門的課題,它是根據員工心理上的特點,將大公司體制拆分為許多個小組的一種做法,每個小組不多於十至十五人,即使一個只有二、三十人的中型部門,也要拆分為兩個小組來進行管理。這樣做有不少好處。

第一,商管心理學的理論認為,當一個多於十五人的小組舉行工作會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會達到上萬次,而因為互動太多,引發大家都有較多的說話,整個會議便變得低效益。若只限於十至十五人,則大家的互動大約是八千次左右,較為適中。

第二,當一個小組超過二十人,若你作為小組領導人,能否對每個組員都有足夠的了解?事實是很容易便會對某幾個組員照顧不周,令一個廿多人的小組,未能發揮廿多人的工作效益。

第三,我教商管時常會提出一個問題:你的小組有三十人,若只得廿九人,工作能力分別大不大?肯定不大。經驗告訴我,大部分管理人員都覺得三十人和廿五人的分別也不大,既然這樣,便有理由判斷一個三十人的小組其實會有一定的「冗員效應」,亦即拖低了效益。

總括來說,經過無數次驗證,一個只有十至十五人的小組,大家都很難有躲懶的空間,想「閃」絕不容易,於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投入。姑勿論他們的感覺是否被迫投入,呈現出來的結果是他們的參與度大,這就已經很不錯了,亦因此「小組」這東西愈來愈興起。

但這並不是一個新創立的理論。其中較著名的例子是惠普(HP),在成立之初,就是採用小組管理的,後來公司日漸壯大,有些小組膨脹成了大部門,但公司的業績反而下跌。公司管理層於是又再將體制變回小組,後來生意額又見上升。

像這個例子,要說那段期間的生意起跌就是和小組有關,當然誰也無法肯定,因為公司業績一定受很多因素影響。不過,以心理分析的角度,當一個打工仔進入了一個大部門,的確是較難投入的,因為很容易會有一種「多了我不多,少了我不少」的感覺,除非是像半澤直樹(近期最紅日劇主角)那樣頑強的人,才可以照樣全情投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