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心理學: 《爽報》死因研訊(1)

林煒舜

臨床心理學博士

•基於「先入為主」的元素,爽報即使不再灑鹽花,卻仍然令人聯想到一些不好的內容。

•若爽報開錯頭之後,立即重新branding,是否有機會逃過一劫呢?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人的所謂認知,其實大都是偏見。我們也許自以為這些認知很客觀,但實際上,它們是來自很多元素,其中一個元素便是「先入為主」。所以,人其實是很不理性的,若一門生意要建基於人的理性上,便會很危險。較早前宣布停刊的爽報便有這情況。

爽報創刊之初,給人的第一印象,似乎是一份「鹹報」,原因和當時的定位及內容有關,亦引起不少媒體、團體的群起圍攻。基於「先入為主」的元素,導致這份免費報紙即使在後來作出改變,不再灑鹽花,卻仍然令我一聽到爽報的名字便立即聯想到一些不好的內容。根據部分傳媒人士分析,爽報的廣告收益一直不理想,就是受到「開錯頭」影響。

而另一個社會心理學的原則,在爽報之死上更不可忽視,值得緊記作前車之鑑,那就是:人的腦袋只會記得「衰」,而不會記得「好」。一旦衰了,即使你是跨國大企業,也不保證能翻身,這就是為甚麼許多大企業都投放大量金錢來維持本身良好的形象,絕不敢疏忽。事實上,衰一次的影響是難以估計的。衰了一次,再加上人們的先入為主,之後無論怎樣「洗底」,結果都可能是事倍功半。

問題是,做生意的人都不是神仙,哪有永不走錯路的?開錯頭,走錯路,是無法完全避免的,難道就非要像爽報的下場不可?當然不是,換句話說,我認為爽報其實不必死,它之死並不是因為開錯頭,而是經營者的問題。

很簡單,在美國,若是同樣的情況,那些傳媒機構會怎樣做呢?通常都會重新再做branding,例如把報紙改名,大鑼大鼓更換管理層,重新訂立整份報紙的路向,甚至轉攻另一戰線(例如體育報轉為經濟報),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衰了」那份報紙可以被人遺忘,至少不會動輒把它和這家公司或其後出版的新報紙聯想到一起。假設,爽報在當日開錯頭之後,「改過自新」失敗,立即重新branding,是否有機會逃過一劫呢?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