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喚返本開新的聲音——讀《人才簡史》後

吳小龍

    《周易》認為人同天地一樣,是宇宙的本體,能"參天地之化育",並因此"兼三才(天、地、人)而兩之,故《易》六通而成卦",把人才作為當時設卦的原則。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人才作為宇宙中最"秀而靈者",不斷地參與宇宙社會的宏偉生成,推動歷史的流轉和前行,並支撐起我們的文明。而在今天,人才的研究則事關返本開新創造性地轉化古人智慧,是一項大的係統工程。北大學子、青年學者、廣西壯族自治區就業局副局長何小民的近作《人才簡史》試圖對這種人才歷史進行係統梳理和體悟性總結,讀來頗受啟迪。

    乍一看"人才簡史"這一書名,會產生一種壓力,這種壓力一是來自題材和內容,歷來通史性著作難寫,而關于人才問題本身的研究更是這樣,它不但要求作者有著很好的學識素養,而且要求作者對于人本身的豐富性有內在的體認,也因此,這種壓力也是研究、詮釋方法的壓力,隨之帶來的就是行文的問題,對于大眾讀者而言,歷史類的著作歷來難讀,這是讀者進入書本的一道門檻。然而打開《人才簡史》,所有的壓力都不復存在,作者富于個性化的研究賦予了《人才簡史》以新鮮的色彩。

    《人才簡史》有著寬廣的學術視野。這首先體現在作者對歷史的梳理上,作者貫通古今、融匯中西,從先秦的朱子爭鳴,到漢魏的文治武功、隋唐的科舉制度,再到清代的"八旗子弟",延伸至今,時間跨度兩千余年。在展示了中國人才簡史後,作者還對比東西方文明發展模式,先後考察了古希臘、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的人才思想,梳理歷史,辨別同異,關注轉折時期優秀人物對國家發展的定向及推動作用。作者對于古今中外的歷史、典籍如數家珍,敘述歷史的時候娓娓道來又常常帶給讀者震驚,對比研究讓全書呈現一個極為開闊舒展的視野,也讓研究更加周全、係統,讓論證更加有力。

    與此同時,該書寬廣的學術視野還體現在分析思路上,人才研究是一件繁難而艱辛的工作,它涉及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由于人本身的豐富性以及多重向度,它甚至要求作者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素養,而在《人才簡史》中我們看到了這多方面滲透組合的交響。在該書中,尤其是在作者舉證完中西人才發展歷程之後,作者從心理學和人才學的角度提出來一個問題:"這個人為什麼不同于那個人,這個人為什麼不願做、能做某事,而那個人卻並非如此",並由此從歷史維度轉向了邏輯維度,將觸須伸向了西方現代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用現代理性前沿的分析方法將人才學的理論研究推向縱深,在這一部分內容中,我們在裏面看到了不少鞭辟入裏的探微,其中有真誠的憂慮,也有開放而深刻的思考。

    歷來的學術研究,都是以理論對理論,但是《人才簡史》的作者卻不同于此,這本書是作者多年來在人事係統崗位上切身工作體會和思考,因此,作者在書中所述及的種種問題都是作者在現實中直面的,"實踐"的這個維度賦予了該書不同于其他同類書少見的價值,並且影響到該書的行文等各個方面。

    學術研究書從來避免"介入",作者都是"消失"了的,內容缺乏"活性",缺乏人情味,但是該書卻不同,可以感覺到,該書中許多討論的話題都滲入了作者的情感,如作者在開篇即說:"千年歷史就像一日的生活……"這和荀子的"天地始者,今日是也"多相似!簡單而扼要,但其中內容卻極為豐富,滲透著超越的頓悟,也滲透著內在的情感。其他處像這樣的箴言似的表達很多,如"兩種人才,前者塑造了歷史,後者被歷史塑造。前者開創了時代,後者演繹了時代。"都是充滿著微言大義的格言,發人深省。

    情感、體悟的投入對于一本書而言最大的好處在于親和力,它溶解古人與今人的歷史距離,也溶解作者與讀者的空間距離。《人才簡史》從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選取事件和人物,從汗牛充棟的古籍中選取經典文段,但是在使用時都滲入了作者的情感體驗,莊子"鼓盆而歌",劉邦"雍齒先侯",原本佶屈聱牙的典故都被作者進行了創造性的"翻譯"、轉化,那些原本生澀的典籍組合得頗合美的秩序。情感的投入也體現在語言上,情彌篤者言彌切,作者將生澀的文本轉化成了自己的私人話語,有時候它平易得如涓涓細流,平緩而舒展,這樣在閱讀的過程中,讀者在經受一場思想與知識的盛宴的同時,也能感覺是在與作者進行對話,穿越時間之後的平和冷靜的對話,這樣一般由歷史以及學術著作帶來的壓力在該書中就得到了很好的消解,讓人讀起來饒有興味。

    雅斯貝爾斯提出過"軸心時代"一說,意在說明,在公元前五六百年前,人類的文明就已經出現了極盛時期,後世的文明只能在不同的時代境遇中將這一原始生長點在某種程度上激發,但是卻不能窮盡,無法超越。這種說法未必盡然,但是鑒古知今,鑒人知己,當今中國人才開發亟待新的營養卻是事實,中國需要激發傳統與外來文化中珍貴的活性因子,以給予現在的中國以新的推動力。何小民的《人才簡史》,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珍貴的向度,那就是以個體性的證悟,朝向溝通古今中西、返本開新所作出的努力,它化解古代和外來智慧,縮短作者和讀者的距離,在人才研究方面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探索性的范本。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