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瑪莉:大學生自殺敲警鐘‧積極生活減少自殺率

(霹靂‧金寶8日訊)拉曼大學文學院心理系講師呂瑪莉表示,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頻傳,主要和學生無法面對挫折和輕易陷入抑鬱有關。

  • 許偉源(前排左五)不時到學校主持講座分享本身的經驗,告訴學生如何走出自殺的陰影。(圖:星洲日報)

  • 積极心理學鼓勵青少年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友誼,在相互支持和鼓勵下,人生將不孤單並增添快樂。(圖:星洲日報)

  • 呂瑪莉:有系統地學習積极心理學,應用在日常生活上可建立知足快樂的人生。(圖:星洲日報)

  • 許偉源:積极心理學讓我從悲觀走向樂觀。(圖:星洲日報)

  • 通過當義工,可讓青少年了解生命的可貴和更懂得珍惜生命。(圖:星洲日報)


她表示,大學生產生負面想法,可通過近年來興起的“積极心理學”來改變,而活得更快樂和充實。

樂觀接受挑戰
感恩面對順境逆境

從事積极心理學研究已有10年的呂瑪莉助理教授說,根據美國自殺預防基金會統計,美國每年約有1千100名大學生死於自殺;平均每六名大學生就有一人是憂鬱症患者。

她說,心理學在過去總被標簽上“負面”的形象,因為一般人認為心理學和研究精神、心理与行為异常有關。

“其實心理學家發現,幸福、發展、快樂和滿足,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机;所以研究和發展人性的優點,比治癒心理疾病更有價值。因此‘積極心理學’日益受到廣泛關注。”

她說,積极心理學主要研究人的積極正面情緒、積極的認知過程、積極的人格特征。經過慢慢灌輸青少年和兒童樂觀的觀念下,從而減少自殺机率。

她說,“積极心理學”倡導人們要以感恩的態度与寬恕的心,來對待順境和逆境。要時時活在當下,對每一件事發揮自己所長及盡情投入;並對未來保持更樂觀的態度,怀抱希望接受一切挑戰。

“積極心理學”課程
教導正面面對逆境

不少年輕學子因學業壓力、感情問題和家庭糾紛等產生負面情緒,拉大心理系因此特別開辦“積极心理學”課程,教導學生持正面態度面對逆境,降低自殺風險。

基於積極心理學課程效果良好,呂瑪莉希望此課程可進一步擴大,讓更多學生選修,讓日常生活充滿壓力的學生向負能量說再見。

學習正面看待挫折失敗
珍惜生命生活點滴

呂瑪莉強調,透過積极心理學,青少年學習正面看待挫折与失敗,更懂得珍惜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乃至自己的生命!

她說,從她的研究顯示,擁有積极特征的青少年,能夠在工作与生活中擁有更高的創造力,并創造出更高的幸福人生觀。

“所以,只要透過學習,青少年將懂得如何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事情,樂觀地面對問題,從而降低自殺率。”

“積极心理學里的其中一項重要課題是复原力。复原力主要是指,當一個人面對挫折、創傷、悲劇、威脅或重大壓力時,如何運用個人優勢特質和能力,結合環境資源,成功適應的一種過程。”

“除了本身擁有應對環境變換的應對能力,良好的家庭、學校、社區環境及社會政策,都有助于讓人更快走出負面情緒。 ”

從自殺陰影走出來
許偉源:不再受負能量影響

“積极心理學”讓拉大助教許偉源(24歲)從自殺陰影中走出來,從此不再讓負能量影響自己。

許偉源說,他中學時期不懂人情世故,態度傲慢,也從不檢討自己的過失,時常自以為是,不懂得如何尊重別人。

“因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所以我把成績和榮譽看得很重,經不起失敗的挫折;由於過於執著,我甚至一度想以自殺來了結生命。”

“積极心理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從悲觀走向樂觀。”

改變坏脾氣

他說,透過積极心理學的方法,讓他從此改變了自己的坏脾氣,同時學會了如何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周遭的事物。

為了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他選擇到其他學校,為學生舉辦激勵性講座,勸勉學生不要遇到失敗便輕言放棄生命,要時時保持樂觀態度,怀着希望准備接受一切挑戰。

白捷斯:正面看待困境
『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

白捷斯(心理系,20歲)表示,透過積极心理學課程,她了解到自己才是人生的主人。

在接触積极心理學之前,她常把失敗怪罪在他人身上。她舉列,會因失敗而責備組員沒做好事情,也曾不滿父母限制自己的自由。

可是,在她接触積极心理學后,她了解到,其實自己可以掌握事情結果的好与坏。每次遇到困難,她學會從正面的角度看待,不再像以往般只顧鑽牛角尖,也因此更加快樂和滿意自己的生活。

林國豐:學以致用
生活中培養正面態度

林國豐(心理系,20歲)表示,他一向視正面的態度為美好生活的元素。接触了積极心理學,他更加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培養正面的態度,也學會珍惜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深入了解積极心理學后,我相信唯有把所學的化為行動運並用在生活中,以把壓力減到最低,才能帶來改變,活得更好。”

楊芷嫻:學會不埋怨
把壓力化為動力

目前在人力資源培訓公司工作的畢業生楊芷嫻(24歲)表示,透過積极心理學課程,讓自己對這份工作充滿熱誠,并把握不同方面的學習机會自我增值。

“因為積极的心態讓自己學會不埋怨,也把壓力化為動力;把每一次的考驗都當作是成長的机會,這是我的動力來源。”(星洲日報‧大霹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