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釘男”制造轟動喚親情?唯有親情能減緩焦慮

    

    本報7月10日、17日曾連續報道《男子吞釘後跑醫院求救》、《揚子晚報聯手央視揭秘“吞釘男”》。“吞釘男”為何要自殘吞釘,以制造轟動新聞?

    他吞釘,知道難受,這說明他並非堅信自己是“金剛不壞之身”;他也不堅持自己編造的故事的真實性,這說明他並非是“妄想”。如此,可以排除他患有嚴重的精神性疾病;他應該是個有嚴重心理障礙的人。

    心理學認為:成年人的心理障礙,多是小時候沒有建立起安全型的“依附關係”所致。那些因種種原因,沒有給18個月之內的親子以足夠關愛的人,要當心!

    採訪專家:南京市心理危機幹預中心主任 張純

    1 鬧騰是為了引起親人關注

    6月份,查澄華曾因吞釘,出現在蘇浙一帶三個地方的醫院;7月4日,他出現在南通,自稱因拒絕加入傳銷而被強迫吞下鐵釘;7月9日,他來到常州,自稱被養父母強迫吞下鐵釘‧‧‧‧‧‧

    他為何要如此自殘呢?為了引起親人關注!

    他多次吞釘,將動靜鬧大,當地民警確實將他那多年沒見的父親,給帶到了他因吞釘而住進的江陰市中醫院。

    前幾天他出院了,說是要到他“杭州的姑姑家”。其實他並沒有“姑姑”,如此編造,在潛意識裏,就是“想回家”!

    無獨有偶,前不久,有則新聞也曾引起大范圍的轟動。有位上初一的女孩,以自己母親的口吻,給有關方面打電話說:“我的女兒被劫持了!”同時還說:“我找女兒已經找得要虛脫了!”

    她為什麼要這樣?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她自認為,有了弟弟後,父母就不喜歡她了。

    再如,南京有位27歲的外企漂亮女高管,時不時地會鬧騰一次“割腕自殺”,讓家人驚魂。她為何要如此?原因是,“每次割腕後,父母都會停止他們的冷戰,而對我關懷備至!”

    想想我們小時候,是否都有如此“鬧騰”的故事?

    一位朋友說,他小時老裝病,先喝口開水,然後說頭疼,媽媽一量體溫,嚇了一跳,立刻抱他上醫院,他依在媽媽的懷裏感到很溫暖。而平時,媽媽要上班,很少抱他。

    還有位朋友說,他上小學時成績不好,老師很少關注到他。有一次上課,有位同學用小紙頭打他,他立刻用小紙頭回敬過去,老師很生氣,把他倆拎到辦公室好好地批評了一頓。他說,他當時根本沒聽到老師在說什麼,只是覺得被老師這麼近地注視著,心裏感到很快樂。以後他上課就總愛鬧出點事,以獲得老師的批評(關注)。

    2 人人需要安全的依附關係

    人,特別是孩子,為何如此地想獲得親人的關注?即使是“批評”,也會快樂?原因是,人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安全依附”的心理需求。

    何為安全依附?即,堅信在困難時能獲得親人幫助的依附關係。

    此“關係”,建立于嬰兒期。

    如果一位嬰兒在饑餓、尿床或恐懼時,都會獲得體貼的滿足,他的早期經驗是:“在困難時總會獲得幫助”。這樣,孩子和照看者建立起來的依附關係,就是“安全型”的。

    那位“鬧劫持”的小女孩的依附關係是安全型的,她的鬧騰,只是在媽媽對年幼弟弟的更多關注中,感到內心失落罷了,她相信自己真的被劫持,媽媽會真的“找她到虛脫”。

    我們人生要的,就是在困難時能獲得幫助的“安全依附”關係,即使是成人,也是如此。

    我們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心理感覺:陷入焦慮時,心理會退化,會需要一個“爸爸”、一個“媽媽”在旁邊幫助自己?28歲的“吞釘男”和27歲的“割腕女”自然也是如此。

    3 嬰兒期沒有獲得安全感

    他們為什麼要用“吞釘”、“割腕”的方式來企求“關愛”?原因是,他們自小建立起來的“依附關係”,是非安全型的。

    心理老師曾讓“割腕女”做了個小遊戲:讓她閉上眼睛,成為一棵小松樹,然後對她說,不管怎樣推你,你只當是風來了,雨來了,你的腳不要動,我們會保護你,讓你不至于跌倒。

    當心理老師推她時,她身子在搖晃,但雙腳像扎根一樣真的沒動;但當她的父母推她時,她卻總會不由自主地倒退或前行,以穩住自己。為何會這樣?原因是,在她和父母間沒有建立起“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在她的潛意識裏,她不相信她的父母會及時地保護她,讓她不至于跌倒!

    她為何沒有與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原因是,她媽媽的事業心很強,生下她後,一滿月就去上班了,將她交給了文化不高的粗放型的保姆照看。

    如果在嬰兒期,照顧者對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如,孩子餓了,沒有及時地給他喂食等。孩子的早期經驗是:“自己的需求被拒絕,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樣,孩子與照顧者建立起的依附關係,就不可能是“安全型”的。

    如果照顧者對孩子的態度時好時壞,小孩的早期經驗是:“照顧者對自己的態度,讓他不確定,甚至有些害怕”。這樣在孩子的心裏就會產生“既渴望與照顧者親近,另一方面卻又表現出冷淡、生氣、抗拒,甚至是主動地表現出敵意”。

    “吞釘男”就是這樣。他11歲那年的一天,父親下面條給他吃,他吃完後竟跑到醫院去投訴,稱父親在面條裏下毒,想毒死他。

    他為何會這樣?可能是他覺得自己自小沒有得到父愛,他想報復父親。

    據介紹,“吞釘男”4歲時父母離異,他被判給母親。七八歲時,因母親家經濟條件困難,他又回到父親身邊。“下毒事件”後,全家人都不願意再照顧他,沒過多久他就在村上消失了。

    4 安全感缺失產生焦慮情緒

    為什麼非安全型的依附關係,容易讓人產生心理障礙?

    首先,內心的不安全感,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心理專家曾在沒有獲得母親很好照看的孩子身上裝上測驗他心跳的儀器,發現,孩子在母親離開時,表面好像不在意,但是他的心跳加快了,手上出了很多汗,這說明他的內心是很焦慮的。

    再則,心理學發現,小時候的依附關係,會影響到成人後的行為。

    若小孩早期的經驗是“需求被拒絕”;成年後,他就不相信“有困難會獲得幫助”,因此他們的內心是很封閉的。心理有壓力,但封閉自己,不會宣泄,悶在心中的壓力大到一定程度,就會讓人發生心理障礙。

    如“割腕女”,人家都覺得她的事業發展得很好,想不通她為何總是一次次地割腕,其實心理專家發現她很孤獨,不管是工作上還是情感上的挫折,她都會悶在心裏。

    他們為什麼會“吞釘”或“割腕”呢?

    心理學發現,小孩受挫折,沒有辦法表達,他會跺腳,撞頭;待他們成年後,仍不知道如何宣泄壓力,就會用割腕、火柴燒自己等自殘的方式,用身體上的疼痛,來減低內心的壓力。

    割腕不疼嗎?但“割腕女”卻說:血一滴滴地滴在地上,像一朵朵聖潔的鮮花在開放!為何會有如此感覺?心裏的壓力得到釋放了。

    他們為何會一再地割腕或吞釘?

    原因是他們沒有安全感,他們怕被拋棄,所以他就會“不斷地去抓”,要你給他親密感!

    心理學專家還觀察到,早期的親子依戀缺失,成人後會以非健康的方式“加倍地討回”!如“吞釘男”,如“割腕女”。

    5 唯有親情能減緩焦慮情緒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吞釘男”、“割腕女”?

    絕不可與之講理,如說,“你應該珍惜生命啊”等,這些道理他們都懂,只是因為沒有安全感,內心焦慮,不由自主地要那麼做而已。

    能挽救他們的,唯有“親情”!

    將他們在幼年時沒有感受到的親情還給他們,讓他們感受到:“困難時,你會在他的身邊”,滿足他內心渴求的“安全依附”的心理需要,他們的焦慮情緒,就會在親情的撫慰中,漸漸化解‧‧‧‧‧‧

    當然,有心理障礙的人,還須接受科學的心理治療。

    “吞釘男”的同母異父妹妹說:“我們家不會再與他見面了。”

    “吞釘男”的父親說:“從今以後,我跟他再也沒有任何關係!”

    親人絕情如此,只能更加加劇“吞釘男”內心的焦慮,讓他的“心理障礙”更加嚴重!

    朋友,18個月以內,是建立安全型依附關係和安全型人格的關鍵期,可一定要敏感地滿足您的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呵!(採寫:李蘭陵)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