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何念慈,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現為私人執業的臨?心理學家,也是藝人張達明的妻子。或許受職業影響,她最愛在書本中發掘作者的「精神境界」,從中感受其經歷和心態;看似深奧的論調,她將之簡化,再套用在孩子身上,讓艱深的文字,也可變成啟發孩子思考的工具。
何念慈是個大忙人,相約她談閱讀心得,她得在排得滿滿的時間表中抽出一個空檔給我們。如此忙碌的工作,曾經令她跟喜愛的書本出現距離。「前陣子工作太忙,的確少看書,不過近年又看得較頻密。」她自小喜愛閱讀,興趣萌生的發源地是大會堂圖書館。「逢星期天,媽媽也會帶我去圖書館,什麼書我都會看,《兒童樂園》、《安徒生童話》、《13點》也愛看,並沒有一類書有特別偏好。我覺得就好像從小栽種了一顆種子,到現在長大了,遇到什麼疑問,也會回到書本中找答案。」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做定功課 為孩子選深奧著作
一般人可能只是關心作者文字和書本內容是否吸引,但念心理學的她,對簡單和深奧的書也不抗拒。她又喜歡從閱讀去看作者的心態,例如有關文革的書,她會看一個人走過國家創傷後的心態;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的書,她會當作觀摩擁有殘障兒子的作者內心世界。「其實我從前看這些書,有時候也有不明白的地方,然而有些領悟是累積得來的,某天再打開書本,會令我想到很多更廣闊和深層的問題。」
聽何念慈道來,閱讀好像很沉重,作為一位母親,她也不怕把一些深奧的書介紹給子女看。如自己兒時一樣,她常帶一對子女到公共圖書館,兄妹倆每次一借便是數十本書。「他們也會愛看一般孩子會看的書,如《老鼠記者》、迪士尼公主故事等,不過我也會在睡前閱讀時間,挑選一些著名作家的書讀給他們聽。」兒子子由今年10歲,愛看文學作品,如赤川次郎和衛斯理的小說,也能獨自閱畢《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之類的故事書;7歲的女兒子蕎則已聽完媽媽讀給她聽的《愛的教育》。「我也會選擇一些較深奧的作品給他們閱讀,不過我會先過濾過。例如我喜歡的作家余華,他寫的書,孩子們可能不會看得明白,但我會先做功課,看罷後再挑選一些對他們來說較有趣味的章節來讀,如作者在文革時跟朋友因魯迅而爭吵的小故事。選讀《愛的教育》給妹妹聽,因為書中內容圍繞校園生活,孩子們容易有共鳴。要相信,孩子若不明白,他們會告訴你。」
孩子的問題 書中找答案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作為母親,她會為孩子挑選好書;而有時候,她也會為了孩子的問題而在書堆中尋找答案。何念慈指兒子是一個不喜歡考試的孩子,不喜歡小朋友有等級之分,所以對上學一直存在疑問。為了這個問題,她嘗試回到閱讀世界中找答案,看看有沒有一些大作家談過有關題目。「結果找到大江健三郎的《為什麼孩子要上學》,這本書比作者其他的作品文筆較平民化,而且提出了很多教育制度的題目,當中包括他看到有智力和視力問題的兒子原來在學校裏可於同學身上找到支持,便明白到小朋友上學其實也是一種經歷。這本書,很適合親子閱讀。」
從子女閱讀過程了解心態
何念慈說,閱讀並非純為娛樂,它其中一個價值是讓人透過書本內容從而看到自己的生活,繼而有所思考和反省,這個過程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懂得去做。她自言十分認真地教一對子女閱讀,亦在他們的閱讀習慣中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原來有時候孩子的選書過程也存在?一種鬥心。「有一天和兒子到書店,他告訴我想買一本英文書,內容頗深奧的。原來,他們班內有一個天才兒童,每天花很短時間便做完功課,考試又科科A,我曾經叫他看看那個同學有什麼特別,結果他發現同學會看這本書,於是便叫我買。我嘗試看一個章節,認為他也可應付,便買了給他。」孩子的心態,能夠透過閱讀的過程來看破,相信對這位心理學家媽媽來說,也是一個驚喜。
■書介片段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好書推介片段可瀏覽明報Happy PaMa網
嘉賓﹕何念慈
拍攝﹕郭柳娜
網址﹕http://link.mingpao.com/15608.htm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3張)
文:顏燕雯
編輯: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