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家長比異性戀家長更優秀?

  在美國,同志婚姻,尤其是同志父母,一直都是最近人們關注的焦點。

  1月6號,總統熱門候選人桑托洛姆與一位新罕布希爾州的觀眾聊天時說道,孩子就算跟著監獄裡的父親,也要比被養在沒有父親的拉拉家庭里好。1月9日羅馬教皇稱,孩子需要異性戀的家庭,同志婚姻對人類的未來本身是一種威脅,。

  但是據對男同及拉拉家庭的調查表明,並非如上所說那樣悲慘。實際上,在某些方面,同志父母可能比直人父母更具天賦。

  總體看來,同志父母比異性戀父母更加有積極性,更能承擔義務,「因為他們選擇去做父母,」馬薩諸塞州克拉克大學的心理學家阿比哥德堡說,他專門研究同性戀者為人父母的議題。同志很少是意外做了父母,比起百分率達到50%的異性戀的意外懷孕,那就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感和更多的參與。

  研究表明,同志家庭的孩子在成就、精神健康、社會功能和其他方面,與異性戀家庭孩子基本沒有區別。依據一些調查表明,這些孩子可能思想更開明,更具忍耐力,在公平公正方面更容易成為楷模。不僅如此,調查表明,男同跟拉拉更有可能為那些領養系統很難安置的孩子提供家庭。當然,這並不是說異性戀父母就不能帶給孩子同樣的一些品質。

收養那些最需要被收養的孩子

  同志領養在美國伊利諾斯州引起了爭議。這裡的天主教慈善領養服務在十一月的時候決定停止服務,因為國家拒絕給予基金支持他們,除非他們同意不再歧視男同和拉拉。天主教慈善機構並沒有做出讓步,而是關門大吉了。

  把天主教的反對放在一邊不談,調查表明,對於需要收養的孩子,男同志和拉拉父母是非常強大的收養資源。依據2007年威廉姆斯學院和城市學院的報道,在2000至2002年間有65000個孩子跟隨同志父母生活。另外還有14000個領養中心的孩子被同性戀父母所領養(現今,在美國,有超過100000名孩子在領養中心) 。一份2011年10月的Evan B Donaldson 領養所的報告發現,在超過300家代理中的同志領養中,10%的孩子超過六歲(六歲是很難被領養出去的年齡),大約25%的孩子三歲以上,60%的同志和拉拉伴侶跨種族收養。關鍵是,領養中心少數民族的孩子更有可能領養不出去。一半以上被男同和拉拉領養的孩子有著特殊的需要。

  報告並沒有直接將同志伴侶的領養喜好與異性戀夫妻的作比較,報告作者David Brodzinsky說道。Brodzinsky是研究院的主任,也是書籍《拉拉和同志領養:多元維度家庭》的聯合主編。但是研究表明,相對於異性戀的父母,男同和拉拉父母更有可能領養年齡更大的,有特殊需求的,或者少數民族的孩子。Brodzinsky說,一部分也許是他們自己的喜好,一部分可能是因為領養中心的歧視。領養中心會把比較困難的孩子給「不是那麼理想的父母」來領養。

  無論你怎麼比較,brodzinsky 說,男同和女同是特別願意領養孩子的一個群體。根據2007年城市學院的報告,美國超過一半的男同性戀和41%的拉拉願意領養孩子。這將使願意領養孩子的同志人數達到兩百萬,這是領養中心很大的一個領養來源。

  Brodzinsky 說,當你去想,114000個孩子急切的等待著領養,卻還繼續生活在領養中心,我們的目標是,讓這種潛在的領養資源變為可能,讓感興趣又訓練有素的人儘快領養這些孩子。

  而且,他還說,有明顯跡象表明,男同或者拉拉父母更加能夠接受開放式的領養關係,也就是孩子跟自己的親生父母還保持著聯繫。統計表明,親身父母對同性伴侶收養孩子沒有意見。

  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有一小部分人,但是是足夠引起注意的一部分,有些生母會跟男同志協商,這樣來確保她們是孩子生活中唯一的媽媽。

優秀的家長

  研究表明,同性伴侶的孩子----被收養的和親生的----過的並不比異性戀家庭的孩子差。無論是在精神健康方面,社會職責方面還是在學校表現等生活的其他各個方面,他們都表現的不錯。

  在2010年的一個同志父母調查的回顧中,紐約大學的社會學家Judith Stacey 和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社會學家Biblarz 發現異性戀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與同性家庭中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差異。

  Stacey 對 LiveScience 說,毫無疑問,調查顯示,拉拉家庭的孩子與異性戀家庭的孩子一樣有很好的適應能力,一樣可以成功。

  對於男同性戀家庭孩子的調查很少,所以Stacey 和 Biblzrz 無法得出這樣家庭的調查結論。但是她猜想,男同家庭的孩子總體上講應該是最好的。

  這只是猜想,但是如果拉拉母親們不得不好好計劃要孩子的事情,那麼對於男同性戀來說,要孩子就會更難。所以真正決定要孩子的人一定會非常有責任心,而且,男同性戀可能會經歷更少的父母衝突。大部分拉拉家庭要用捐精者的精子來要孩子,所以,一個母親是生母而另外一個不是,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一些衝突,因為小孩跟其中一位母親的關係更緊密。

  男同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他們都不需要懷孕,不需要餵奶,所以在這種關係中不存在不平衡。

  她說,底線是,人們說家庭需要一個爸爸和一個媽媽,這誤導了研究。很多人拿單親與已婚家庭相比,兩個父母比一個父母好,雖然男性跟女性教育孩子的方式非常不同,但是,同性別內的差異要遠遠大於性別本身的差異。同樣教育背景,階級,和種族,宗教的異性戀父母,比起那些其中一個人非常大眾化的父母,他們在帶孩子的過程中表現的要更相似。

培養包容

  實際上,同志父母的孩子與異性戀家庭的孩子的區別是在對某些事情的包容性上和開放心態上的體現。2007年,美國日報的病理學版面發表文章,稱有四十六位成年人接受了深入的調查,這些人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位同志父母。28個人稱,他們感覺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下,思想更加的開明,更具同情心。

  他們認為,對於家庭、性別和性的問題的理解,都因為跟隨同志父母長大而得到極大地加強。

  一位跟隨拉拉母親長大的33歲男性對Goldberg 說,「我覺得我更加開放,更加多才多藝,就是因為我生活在這樣一個非傳統的家庭。我想認識我的人也都這麼認為。我的母親讓我盡量接觸人性中積極的那些方面。」

  同性戀家庭的孩子更不容易被性別角色的設置所困擾,很有可能是因為,男同志和拉拉傾向於更加平等的關係,他們自己也很少用刻板性別角色來束縛自己。

  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他們都有更多自由去選擇更廣泛的興趣愛好,沒有人告訴你,你不可以做這個,這是男孩子做的事情,或者,這是女孩子做的事情。

接受同性

  如果同性婚姻真的會在某些方面對小孩子有害,那這也跟他們父母的性別沒有關係,而是跟社會對於家庭的反應有關。印第安納大學社會學家Brian Powell 這樣說道。Powell著有一本書,書名叫《清點:同性關係和美國人的家庭定義》。

  Powell說:「想象一下,一個孩子生活在有兩位分親或母親的家庭里,而法律上只有一個父親或母親是合法的父母。在這種情況下,這個家庭會被看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庭,這可能就是缺點。

  在她的研究中,Goldberg 發現很多同志家庭里的孩子認為社會更多的接受同志家庭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2012年1月11號發表在雜誌《婚姻與家庭》中的一項調查中,Goldberg 採訪了另外49名具有同性戀父母的青少年和年輕人,發現沒有人反對男女同性戀者結婚的權利,大部分人提到了法律利益和社會接受度。

  「我只是跟一些朋友想想這些就會淚流滿面,如果25年前,同性婚姻就已經合法化了,我的童年會多麼的不一樣。」一名23歲被一對拉拉伴侶撫養長大的男性這樣告訴Goldberg。「關於同性婚姻的文化、法律狀況影響了同性家庭的進程-----我們如何看待我們與更大的文化之間的關係,我們是否把自己當做是被接受的人還是外人。」

(英文原文發表在LiveScience網站上,作者為Stephanie Pappas,愛白志願者Zhizhi編譯)

【文章內容不代表蕃薯藤立場,想看更多歡迎到愛白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