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中國孩子成為“最缺故事的一代”

    李曉文,國內知名人格發展心理學家,華東師范大學認知與心理科學學院教授

    作為國內知名人格發展心理學家,華東師范大學認知與心理科學學院教授李曉文,卻投入了一項“跨界”的工作——帶領學生進行青少年文學創作。“因為現在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文學作品太少了。”李曉文說。

    近年來,整個社會對青少年成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然而,現在適合青少年的文藝作品卻越來越少。為什麼出現這個現象?怎麼樣才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青少年文藝作品?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採訪了李曉文。

    中國青年報:您帶領學生進行青少年文學創作的原因是什麼?

    李曉文:我曾負責一項關于“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促進流動兒童健康發展”的研究課題,關注的是上海農民工子弟學校。初步調查發現,幾乎每個班都有不愛說話,很少和老師、同學交流,在班級中處于邊緣位置的“自閉”孩子。但當我們在班裏組織同學參與主題班會、展開各種文藝活動後,這些“自閉”孩子變得活躍起來。

    開展主題班會,需要有相應的材料,比如青少年讀物、歌曲等。雖然他們每個班都有志願者捐助的書,但我們發現,這些書都是嶄新的。不是孩子們不願看,是他們看不懂。我們網上搜尋後發現,少年兒童的文藝作品種類很少,而且內容適合小學生的少之又少。這讓我震驚。青少年文藝作品對于青少年成長非常重要,是他們的精神食糧。所以,我就帶著學生動手編寫兒童詩,改編童話故事,表演教育戲劇。現在又接到救助兒童基金會有關促進外來務工子弟教育質量的項目,我決定組織自己的研究生創作少年兒童文學作品。雖然我們不是文學藝術科班出身,但我們可以探索著把發展心理學的思想滲透到作品中去。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