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英國卡地夫大學心理學院對84名14個月到18個月的嬰兒進行了長達1年的跟蹤研究,發現嬰兒能通過不同語調理解有意行為和無意行為之間的差別。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的《認知發展》雜志上。
研究人員讓嬰兒觀看他們用玩具做出的一些有意或無意動作,同時以不同音調發出“whoops”(呼叫)和“There”(那裏)之類的單詞,提示動作意圖和含義。然後用希臘語重復同樣過程,嬰兒此前從未接觸過希臘語,就只能通過語調來獲得線索,而沒有單詞含義。
他們發現,嬰兒對有意行為的模倣要多于無意行為,而在兩項研究中,對有意行為的模倣相當。這表明嬰兒在推斷意圖時,不需要詞匯含義或面部暗示,他們能只根據語調就分出有意行為和無意行為之間的差別,不僅幫他們領會他人意圖,還能指導他們如何行動。
這一發現也讓人們更多地關注音韻或語調在嬰兒期的作用,領導該研究的瑪麗戴斯‧加蒂斯說:“理解心理活動如意圖、願望和信仰,是人類能力的重要部分,心理學家對嬰兒如何建立起這種理解力還知之甚少。我們集中研究了音韻信號或語調對嬰兒理解心理活動的作用,而語調是提示人類思想的非常有用的信號。”(常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