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流手術低齡化的教育之問

    19日,在由廣州市文明辦、市婦聯等聯合舉辦的“2012年首場廣州市家庭教育大講堂”上,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著名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陳一筠提醒,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齡化趨勢越演越烈。(5月20日《廣州日報》)

    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物質生活的富足,很多家庭的孩子出現了發育年齡提前的趨勢,而隨著身體發育的成熟,荷爾蒙刺激之下的對異性的朦朧和嚮往也自然不可避免,如何引導這些剛剛十幾歲的青少年順利度過青春期,成了一個很沉重而又必須要面對的社會問題。

    之所以說它沉重,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未成年少女懷孕做人流的比例處在一個增長較快且低齡化的態勢,在一些大城市的婦科門診,不時會看到有未成年少女甚至是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到醫院就診,而根據一些社會學家從1997年開始就與北京一家大型的婦幼醫院合作的統計資料追蹤發現,這麼多年來在該醫院做人流手術的女性中,未成年人的比例竟達40—50%,而且近年來低齡化趨勢愈演愈烈,年紀越來越小,最小的年齡甚至才9歲……在人流手術中如此高的未成年前來就診做手術,而低齡化的趨勢又如此嚴峻,這不得不說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而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是選擇視而不見,還是應該全社會行動起來,選擇正視和解決它,成為當前一個亟待明確的問題。而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反思一下整個社會的性教育問題,主要是從孩子們生活的兩大環境——家庭和學校來展開。

    從家庭角度來講,中國人幾千年來對性話題的諱莫如深,讓很多學生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們講這個問題,即使覺得必須得講,也難以把握一個尺度問題——講淺了,孩子一知半解,不起作用,講深了,又怕孩子提前知道了一些性方面的知識去實踐了,所以進退維谷、左右為難的家長不在少數。關於如何對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性教育,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社會相關機構尤其是學校方面應該組織相關的教學研究力量對青春期性教育家長該如何做好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的研究探討,以“家長會”或者家長培訓的方式集中孩子的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技巧以及尺度問題進行講解,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教孩子的家長科學、有度的對孩子進行青春期的初步性教育。

    在學校方面,因為應試教育的存在,很多素質教育課程在師資配備和重視程度上可能會不如數理化等課程,相應的,性教育課程雖然在很多學校都開設,但大多數教師對此只能是照本宣科,或者是走過場,應付了事,原因也不外乎“學校不重視”、“程度難把握”、“孩子懂的太多”等原因。而等到學生真正因為性教育滯後出了事,學校方面卻往往又將責任推到家長身上,什麼“監管不力”、“教育不當”等大帽子就扣上了。

    中小學生主要的生活環境無非就是家庭和學校,怎麼在這兩個他們主要的生活場所做好教育,防止他們因為青春期對異性的朦朧而犯錯誤,付出代價,需要的不僅僅是家長的苦口婆心和學校的學習重壓,更應該從教育的本質出發,從青春期孩子心靈的內心深處的“秘密”出發來破解“口令”,僅僅靠說教和走過場的課堂教育,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每個學生家長和老師都必須重視並且研究這個問題,集中智慧尋求解決辦法,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有孩子,每個孩子都會度過這段“危險”的青春期。(王麗)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