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為何笑容少

  現在的父母看著孩子精美的衣飾、食物和應有盡有的玩具,總會由衷地感嘆:“現在的孩子真是幸福!”事實真是這樣嗎?美國心理學專家琳達‧卡姆拉在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指出,3歲美國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齡的中國孩子多55.6%。笑容是快樂的外在標桿,是什麼讓中國孩子沒有美國孩子快樂呢?

  首先,家長過于注重知識早教,與幼兒用感官探索世界的天性相悖。據說俄國有位母親抱著出生3天的孩子,去找著名生理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應該什麼時候開始教育孩子?”巴甫洛夫回答:“一出生就要開始,現在已經晚了兩天半。”但是,巴甫洛夫所說的早教並不是中國家長們所理解的讀書、識字、背古詩、琴棋書畫找特長,而是以關懷、愛護、撫摸、親吻為形式的情感教育和親情教育。嬰幼兒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遊戲,用身體去探索世界、發掘樂趣,想玩什麼就玩什麼,這樣才能舒心、高興。

  其次,家長不相信孩子的能力,管束和代勞太多。“喂飯”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育兒方式,追著孩子喂飯,“學老虎啊嗚叫”讓孩子張嘴,還有孩子非得騎在爸爸肩上才肯吃飯等。其實,吃喝拉撒是人的本能,所謂本能,就是不用教自己也會的能力。七八個月大的孩子其實就可以自己吃飯了,一開始用手往鼻孔裏送,打翻飯碗,慢慢自己就能找到嘴、會用小勺吃。從嬰幼兒時期就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家長只是輔助引導,這關係到孩子自信心的建立。自信的孩子,笑容自然更多、更燦爛。

  最後,家長的生存焦慮引發的急功近利,幹擾了孩子從容的成長。現在的家長都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由此產生的生存焦慮也影響了育兒觀,恨不得孩子早早體現出“成大器”的傾向,“早慧”被盲目抬高,對“晚熟”則會急得跳腳。其實孩子的開化有早有晚,而且有其階段性,拔苗助長只會幫倒忙。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本應該是在3歲以後進行,孩子上小學之前的知識技能教育,都應該是重過程而非結果,培養孩子出于興趣和成就感的求知欲,一種從容、快樂面對事物的態度,這些最重要。

  總之,決定影響孩子終生成功與幸福的是情商而不是單純的知識與技能。輸了快樂就是輸了未來,中國的父母不應讓孩子在幼年時就輸在快樂的起跑線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