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央視發布了10萬人參與的《CCTV2011—2012經濟生活大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中國人日均休閑時間不超過3小時,其中8%的受訪者休閑時間爲零。這些數字背後,隱藏的是中國人日益透支的健康和疲憊壓抑的心理,有人形象地稱這種現象爲“休閑病”。
早在2008年,荷蘭心理學家溫格霍茨教授研究發現並命名“休閑病”,指的是平時工作馬不停蹄,到了周末、假期或者工作壓力剛剛解除的時候,出現頭痛、疲憊、肌肉疼、惡心以及感冒或流感症狀;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染上這種病等病症。
休假對很多人來說比上班還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群中,他們對父母和孩子負有責任,休假的時候就把時間都花費在他們的身上,結果弄的自己疲憊不堪。應該保持持續關注和隨時溝通,突擊式地給予,未必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還有一種人是工作焦慮型的。爲了更好地證明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到了節假日,還把大量工作帶回家做。這種休閑病類型緣于過分焦慮,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工作生活很好的分開,否則兩者處理不好,會變得混亂起來。
很多白領喜歡周末或者假期背上行囊走進深山去玩“穿越”。運動需要本著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個體化的原則,如果平時不運動,放假了攢到一塊運動,一是效果不好,二來容易發生扭傷、拉傷等意外。健身最好一周3—4次,集中鍛煉的方法不可取。有調查顯示,一到節假日,各大醫院的急診科大夫都非常緊張,因爲這個時候來的都是重病號。很多人放假一玩起來就沒節制,不顧身體是否能夠承受。有的老人不顧年紀,非要和年輕人較勁,外出遊玩時不注意,輕的傷筋動骨,重的引發心梗、腦梗。
根據中國央視的調查,大多數人的休閑時間都是在看電視和上網中度過的。有的年輕人喜歡“夜生活”,大晚上拉幫結夥去唱卡拉OK、泡酒吧、逛夜店,天亮才回家。等上班了,再趴在辦公桌上“倒時差”,一天昏昏沈沈。其實休閑娛樂要結合個人喜好,找到真心喜愛、得心應手的方式,那才是最健康的。
還有一類人就像勤勞的“小蜜蜂”,白天工作做不完,晚上接著幹,有時還得通宵達旦,其實很多工作都是無用功,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沒有計劃好時間。
就像工作需要方法,休息也需要學習。如果第二天感覺精力充沛、反應靈敏、注意力集中、記憶力好,就算是休息好了。以下幾點可供大家參考:
1.11點前就睡覺。如果晚上11點到淩晨2點的時間段不睡覺,生物鍾就會紊亂,繼而引發身體多種連鎖反應,損害健康。
2.放假前把工作安排好。要計劃好自己的時間,把工作、生活分開。
3.記時間日志。美國《華爾街日報》載文建議,每天記錄自己正在做什麽,持續至少一周,最後算總數,看看你的時間都浪費在哪兒,以便制訂工作計劃。
4.久坐的娛樂活動不宜超過2小時。如打麻將、上網這類久坐的娛樂活動一定要控制時間,否則對全身血管都不利。
5.假日前後留出調整的時間。所有的“休閑病”都是人對生活節奏改變的適應不良導致的。不要把活動排滿整個假期,放假的第一天和最後一天最好做個過渡,爲第二天上班做好准備。